汗孔角化症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的慢性进行性角化不全性皮肤病。临床上以边缘堤状或疣状隆起,中央处皮肤轻度萎缩、组织学上存在角质样板层为特征。
本病病程缓慢,皮损可长期存在,很难痊愈。现代中医从其临床表现的特点,将其称为“鸟啄疮”。
临床表现
1. 发病部位、是否对称:
身体任何部位
2. 形状(斑点/斑片)、大小、数量:
环形、地图形或不规则形的边界清楚的斑片,大小不等,小的如绿豆大小,大的直径约4-6厘米甚至更大,数目可多可少,从几个到数十个不等。
3. 色斑的颜色:
皮损呈淡褐色或褐色,边缘颜色较暗。
4. 发病年龄、性别、有无家族史:
多发于男性,一般在幼年时发病,但也有到成年以后才发病。一般都有家族史,在一家中常有几代成员中发病。
5. 与日晒、季节、内分泌是否有关:
无关
6. 有无自觉症状、自愈倾向:
往往无自觉症状,很难自愈。
7. 是否隆起或凹陷于皮肤:
有的皮损略隆起于皮肤。
8. 随年龄增大色斑有无变化:
本病病程发展缓慢,皮损可持续多年不变,也可逐渐扩大,很难痊愈。有部分老年人可在萎缩的皮肤上发生鳞状上皮细胞癌。
组织病理
在角质层内有一楔形的鸡眼样板,它是一个由角化不全细胞所组成的细胞柱,在鸡眼样板下方的颗粒层减少或消失,棘细胞层内有胞浆嗜酸性染、核深染的角化不良细胞。
治疗方式
常用方法:首选 光电疗法,其中点阵激光和皮秒或者调Q激光相结合进行治疗,术后使用医护品进行修复,效果显著。
部分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