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认为,脑溢血是老年病,是因为老人们血管太脆弱而引起的。实际上,这一切都是我们的错觉。
比如苏州大巴车司机,在驾驶的途中突发脑溢血,却在最后意识模糊的时刻,拼命踩下刹车,救下整车人的性命。他的年龄是42岁,远远称不上“老”。
还有许多白领在连续熬夜工作很多天之后,突发脑溢血被送入医院抢救的新闻也都屡见不鲜。
更多好医生,请继续阅读下文查看哦~
什么是脑溢血呢?
我们知道,人体之所以能够维持生命,是因为血液在人体中流通,把身体器官需要的能量送到了它们手上。
身体里大大小小的血管,就像一条条高速公路一样,是血液能够顺畅无比的到达人体每个角落的保证。
一般情况下,这些高速公路的保质期是50年,在这50年内,大部分人的血管都是畅通无阻的。
但就像现实里的马路一样,如果没人清理打扫,投入使用的时间越长,路面的垃圾就会越多,质量也会越差。
一旦越堆越多,就会使血管弹性减低、通道变窄,形成一块块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血管质量变差,一旦出现诱发因素,比如情绪高涨、天气变化、血压上升等,血管就会承受不住,像火山喷发一样,引发出血。
正常来说,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样的情况,会在50岁左右的时候发生。这也是为什么以前血管疾病大多发生在老年人的身上。
可随着我们物质生活的丰盛,现代人吃得越来越不健康、运动得越来越少,不知不觉中加速了血管的衰老和损坏。
例如血管里的垃圾,大多是人体摄入的脂质堆积而成,比如甘油三酯和胆固醇、低密度蛋白质等。
这就好像身体被安了一个不定时炸弹,随时会爆炸。
任何一种疾病,都是累积而至的,这个过程中,身体常常会发出警报。
如果我们在脑溢血发作的时候才去治疗它,很可能已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伤或回天无力。
倘若我们对脑溢血的前兆了如指掌,就能有效应对脑溢血这个“夺命阎罗”!
1
警惕高血压
有资料表明,80%以上的脑出血病人有高血压病史。
这是因为由于长期的高血压,脑内小动脉会形成米粒大小的瘤体扩张,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就会使微小动脉瘤破裂而发生脑出血。
长期的高血压,还会使脑小动脉内膜受损,脂质沉积,脑血管壁脆性增强,更易破裂出血。
2
突然头晕、头痛要注意
如果你最近因为休息不好而出现头晕、或者是头痛的症状,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但是平时没有熬夜、劳累的习惯,突然出现了头晕头痛,且特点是在一段时间后又有所缓解,症状减轻,就需要注意了。
这种症状,很可能是因为脑部血管出现异常,压迫到了神经上的组织引起的需要赶紧去医院检查一下。
3
突然身体麻木、眼前发黑,及时就诊
我们很多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突然眼前发黑,很快就能好转的情况。
这有可能,是脑供血不足或脑血管出血产生的黑矇现象。
如果继而出现面部、胳膊、手指的麻木,且发生的时候仅为左侧或右侧,就应该高度怀疑是不是脑内的小血管出现了问题。
俗话说见微知著,身体的一些小问题,大家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如果出现上述任何症状,请不要再拖延下去!此时此刻,去医院咨询专业的医生帮助尤为重要。
深圳医生推荐
戳下图即可挂号/咨询
↓↓↓
作为人体的“司令部”,大脑一旦发生问题,对我们的健康和生活都会产生不小的影响。
这些埋在大脑里的定时炸弹,大家一定要多多警惕。
1
中国人的第一大死亡原因——脑中风
2019年,发表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分析了1990年到2017年中国34个省份地区(包括港澳台)居民的死亡原因。
结果显示:中国人目前的第一大死亡原因——中风!
中风在医学里叫脑卒中,是一种致残和致死性都非常高的疾病。
它的原因,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者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所以通俗点来说,中风就是大脑出血过多,或者供血太少。前面说的脑溢血,就是中风的一种情况。
中风发生前都会有一些信号,在此推荐使用FAST评估方法,可尽早识别自己或家人是否患有中风,及时进行治疗。
2
年纪轻轻,怎么老忘事?
东西不记得放在哪了、工作中总是丢三落四、“呀,忘了”这句话频繁出现……
不知什么时候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像老年人—样“忘性大”。
这有可能,是你平时的不良生活习惯让大脑出了问题。
有研究表明,长期压力过大,很容易让“皮质醇”这种激素水平过高,从而对大脑造成损伤,导致记忆力下降。
参考资料
1、2019年7月,柳叶刀,《1990-2017年中国及其各省的死亡率、发病率和危险因素分析》.
2、吴江. 神经病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8 (2): 60.
3、 李舜伟, 张国瑾. 国外脑死亡研究近况. 中华医学杂志, 2003-10-25, 83(20): 1837—1840 .
4、Conventional and genetic evidence on alcohol and vascular disease aetiology: a prospective study of 500 000 men and women in China. The Lancet. April 4, 2019.
▍图片来源:giphy.com;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ips
如果你或者身边的人最近深受某种疾病困扰,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说不定可以得到医生的专业回复哦!
▼▼▼
-End-
「有用就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