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编外人员的清退问题再次受到舆论关注。
据“问政湖南”网站消息,有网友咨询长沙市市直机关对劳务派遣、编外人员的清理清退方案,长沙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后答复称:“市直机关编外用人规范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如上级有统一部署和工作要求,我市将适时开展相关工作。”
图源:网页截图
事实上,在湖南,已经有多个地方开始了清退编外人员工作。
常德市临澧县9月初发布消息称,今年5月以来,临澧县强力推进编外用工管理,清理规范,高压态势严管严控,经过2个月的清理规范,共清退编外用工163人,节约财政资金200万元以上。
今年5月,湘潭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回应网友咨询时介绍,湘潭县编外人员清理工作正在有序推进,2023年2月份湘潭县县委、政府出台了《清理编外用工工作方案》,4月份出台全县各单位清退人数计划,全县各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清退工作在2023年6月30日前到位,全县卫健、教育系统各清退500人,在2023年年底到位。
图源:网页截图
在永州道县,截至9月20日,共有1038名被清退编外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另据公开信息显示,不仅在湖南,湖北监利、黑龙江哈尔滨等地清退编外人员工作也在进行。
“清理”浪潮会波及医院吗?医护人员需要担心吗?
显然,是会的。
湘潭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回应网友咨询时明确表示,全县卫健、教育系统各清退500人,在2023年年底到位。
哈尔滨公布的《哈尔滨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人清理规范工作方案》中提到,此次专项整治行动的实施对象为市级机关、市属事业单位现有雇员、行业专职人员、工勤人员和单位自聘人员,统称为“编外用人”。而医院作为国家卫生单位之一,属于事业单位,也在此次清理工作的范围之内。
因此,医院肯定会被波及。
那么,属于编外的医护人员需要担心吗?(在此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医院的编外人员情况)
以江西省一家规模最大、人员最多的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例,截止2022年6月,医院在岗职工6790 人中,仅有1993人为在编职工,占比不足30%,而编外人员达到4797人,占比达到71%。
2021年,郑州市卫健委曾调查了所属公立医院的编外人员现状,公立医院共有17家,在职职工29223人,其中在编人员7779人,编外人员21444人,编外占总人数的73.4%。
来自不同地区的医护人员也向小编表示,其所在医院编外人员占比较大,特别是护理、医技岗尤为明显。一位来自三甲医院的护士向小编透露,她们科除了护士长,其他护士都没有编制,甚至有些科室连护士长都没有编制。
可以看出,编制内和编制外“双轨”并存模式在我国公立医院普遍存在,而且从占比轻重中可以看出,编外人员的存在对于医院的运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谈及他们是否担心被清理的问题时,一位三甲医院护士直言:“护士大多没有编制,但我们并不担忧,因为医院非常缺人,裁了我们谁干活?”
确实,从医院现状出发,繁忙的工作都需要大量编外护士甚至医生来缓解压力,如果当下骤然缩减医护数量,那这些工作谁来承担?患者需求如何满足?医疗质量如何保证?
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讲,编外人员群体对医院当前发展而言,不可或缺,那么也就是说在短时间内(最起码在没有出现好的应对方案之前),不太可能出现“一刀切”,编外人员全部被清理的情况。
但是,有个现实情况不可忽视,那就是医疗机构的编外人员主要集中在护理、医技、行政、辅助等岗位,虽然技术专业人员尚为临床服务所需要,但并非说高枕无忧,这需要结合当地政策和医院营收情况而定。而对于部分冗余的行政后勤人员则需有些“危机感”。
不过,此次为何在此时要对包含医院在内的单位进行密集清理编外人员呢?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晓东分析表示,编外人员的存在和发展有历史原因,受到当时“人多好办事”的思维和工作量增加的影响。像医院这样的事业单位,当工作量饱和、现有编制人员不能完成时,便招录编外人员辅助工作。而医院“供养编外人员的资金来源大部分是他们的自有收入”,如今清退编外人员的主要原因可能与自身盈利和政策相关。
当前受疫情多年等诸多因素影响,许多医院业绩下滑、亏损严重,因此此举无疑是院方削减开支的一大契机。
被清退的医务人员,该如何度过难关?
被清退的医务人员,他们其实是有预感的。
一位在医院预防接种科工作了7年的医务人员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表示,无法按时发放的工资、其他科室的陆续裁员、各科分管领导争取保住下属的传闻、新上任的院长两次走到预防接种科提及“人多”……这些让失业有了“步步紧逼”的实感。
当这一切真正发生时,只是一句话的事。
“你已经不是我们医院的人了”!
这句话宣告了一位工作十年之久的护士职业生涯的终止。而这一切的戛然而止,皆是因为她没有编制,属于编外人员。
对此,这位护士表示工作如同自己的爱人,突如其来的失业好像与爱人分离,“估计没有一两年很难走出来”。而其他人和她一样,在遭受了当头棒喝之后,便陷入了怀疑和彷徨。
但生活重担压得人喘不过气,没人敢长时间的沉沦。借着这股浪潮,有人被迫走出自己的舒适区,重新寻找其它的生路。
于是,有人脱掉了护士服开起了奶茶店,有人从医院走向了小餐馆和烧烤摊,他们纵有不甘,却又无可奈何。
对于被清退的人员而言,领导的一念之间便是他们人生翻天覆地的开始,任谁也难以一下子全盘接受。因此胡晓东提到,出于人文关怀的考虑,单位应该设置缓冲期,“给他们一个从心理到行为的缓冲空间,单位也可以依法依规帮助即将被清退的编外人员寻找新工作”。另外,他还建议设计预约返岗制度,未来再次需要这些编外人员辅助工作时,单位可以优先录用持有返岗证明的人员。
让人又爱又恨的编制
宇宙的尽头是编制,这是一个已经达成的共识。
那为何说编制让人又爱又恨呢?
是因为太多人爱而不得。比如此次引发的“清退风波”,归根到底还是编制引发的问题。
然而,对于医务人员而言,获得编制何其困难?
现行的医院编制制度起源于1978年的《县及县以上综合性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和2006年发布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规定“医院人员编制确定原则基本上是按床位定人”,然而随着医院的不断发展和扩张,编制数量远无法满足医院的实际需求。
一位哈尔滨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接受财经杂志采访时直言,现在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编制越来越少,想入编越来越难。
这里不由得让小编想起了上文中那位在医院工作十年被清退的护士,她说:“我没考过编制绝对不是我不够努力”。有时候,在特定环境之下,并不是努力了就一定有所收获,正如现在的经济形势下,我们并非认真工作了,就一定会涨工资,就一定买得起79元一支的眉笔。
也正是在这并不景气的经济形势下,大家更对编制趋之若鹜。因为相比较而言,编内的工资待遇、福利保障、职务晋升等等方面都相较编外更具优势。
不过,当前一个无法忽视的事实是,目前受编制政策的限制,公立医院编外人员仍将长期存在,因此处理好编内编外待遇问题,充分发挥好编外人员的积极性,如何吸引到更多优质的人才,将是公立医院需要攻克的难题。
去编还是增编?医院编制改革何去何从?
为改革编制制度,我国部分地区和医院从2005年就开始了关于取消编制的探索,“潍坊模式”就是其中之一。2005年12月6日,山东省潍坊市率先开始了无编制化的探索,明确取消公立医院编制定额,取消行政级别,推行院长职业化,实行院长聘任制和年薪制,为取消编制打下了基础。2010年底,天津泰达医院全员取消事业编制,实施全员聘用制度,成为了我国公立医院取消事业单位编制的排头兵。2012年,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作为深圳市改革的引领者,从建院开始就未设定编制岗位,也无行政级别。2016年,深圳市开始对所有市管医院全部取消事业编制,取消行政级别,新增职业年金制度,开启了无编制时代。同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7月22日提出要研究制定公立医院不再纳入编制后的斜街办法,以期为取消编制铺平道路。
随后山东省、甘肃省、福建省和天津市等多地开始了去编制化探索,主要措施是推行岗位管理和聘用制等。这些公立医院的积极探索和各省市关于取消编制政策出台,都让去编制化一时成为舆论的主旋律。
不过在新冠疫情暴发后,医务人员的突出贡献全社会有目共睹,有关部门也更加认识到医护工作者的重要性,有关医院编制的风向又开始向增编转变。
2021年2月,国家卫健委对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优化医疗卫生发展环境提高医护待遇的建议》进行回复,明确表示:公立医院编制资源必不可少,公立医院编制非但不能弱化,还需进一步强化保障措施。
今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其中提出:合理制定并落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标准,建立动态核增机制。
这些似乎是为增编的具体准则定下基调,也似乎是再次强调公立医院增编是趋势所在。
可以看出,关于“去编”、“增编”,这些年来可谓是争议不断,遐想不断,哪怕事到如今也是让人琢磨不透,难有定论。
不过,有些医护人员表示对此并不在意,他们在意的是,在这个编外人员仍将长期存在的大环境下,如何能够真正实现同工同酬才是头等大事。近年来,在编外人员的大力要求下,有些地区已经开始重视和着手落实同工同酬制度。
因此,在这个诉求众多、纷繁复杂的背景下,医院编制改革最终能走向何方,我们不得而知。
那么,我们就一起拭目以待吧!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