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毫无意义”
“死是一种解脱吧”
“对不起,我真的撑不下去了”
“没有我,大家应该会过得更好吧”……
你会在某一瞬间,突然产生这些念头吗?
每年,都有很多人选择自杀这一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他们可能离我们很远,也可能就在身边。
更多好医生,请继续阅读下文查看哦~
你觉得生命脆弱吗?
脆弱。
哪一个瞬间让你这样觉得?
一个眼神、一句责骂、一次裁员……都可能成为某个人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超过80万人死于自杀,平均每40秒就有1人自杀身亡。
在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150万人因亲友自杀而遭受严重的心理创伤。
大多数的自杀总是看起来很突然,所以每每听到自杀的消息,许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震惊!
“真的假的?”
“不可能吧?”
“怎么会这样?之前一点征兆都没有……”
有的人甚至认为:一个人要是真的想死,是不会跟人说的,能说出来,就是不想死。
但,这或许是我们的偏见。
“胡鑫宇”这个名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15岁的少年,在离奇失踪 106天后,被发现在学校附近粮仓的树林里自缢身亡。
这样的结果,着实让人痛心。
但更让人心痛的是,警方调查发现,在走向极端之前,他其实不止一次表达过轻生的想法。
在笔记、社交软件中,他写道:
“我试着销声匿迹,原来我真的无人问津。多次与同学说,人活着有什么意义,我是否存在?已经没有意义了。我们压力大,活着没意思,是不是约着去跳楼?”
在录音笔里,他拷问自己:
“如果真跳下去了,会怎样?不确定。跳下去了,应该也没人发现,现在至少不会被发现。”
难以想象,这个孩子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挣扎。
或许,他一直在等待一个能拉住他的人。可惜的是,他的每一次求救信号都被错失了。
WHO的一项社区调查发现,9%的人曾出现过自杀意念。在自杀死亡者中,约80%的人向别人表露过自杀念头。
这些言语或行为上的暗示,若是能被人留意、被重视,及时进行合理应对或开导,或许就能避免一场悲剧的发生。
1
言语预兆
当有人对你这么说时——
别不以为意,或许ta是在认真而又委婉地向你求救。
2
行为预兆
▪突然将自己珍藏的物品送人、和亲友告别;
▪拿自杀开玩笑,讨论自杀方法,开始收集一些可能用于自杀的工具,如绳索、玻璃碎片、药物;
▪性情突然发生转变,如原本活泼开朗的人突然变得沉默、长时间一个人发呆和哭泣、甚至做出自伤行为等。
假如身边人出现上述情况,请一定要警惕起来,这些都可能是自杀前的预兆。
1
主动询问
当你发现一个人有疑似自杀倾向时,最好的确认办法就是直接询问。
可以问问ta:
不用担心,主动询问并公开谈论“自杀”这个话题,并不会增加ta的自杀风险,反而能给对方一个倾诉的机会,让ta感受到被关心、被理解。
2
倾听比劝解更重要
当ta开始主动诉说时,记住,别急着安慰,先认真倾听。
太过着急的劝慰话语,如:
“不要想太多。”
“这么点小事,挺过去就好了,不要太悲观。”
“加油,坚强一点。明天会更好的。”
“死都不怕,为什么还会怕活着?”
……
看似满满的“正能量”,实则是在忽视、打断对方的情绪,让对方感受到敷衍,反而会让对方产生更大的无力和绝望感。
对那些心理崩溃,甚至想自杀的人来说,最需要的仅仅是“不一定懂,但我与你在一起”的关心陪伴。
所以,有时哪怕你什么都不说,只是安静地坐在身边,这种“在场感”,就足以让ta感受到你的支持。
3
向专业人士求助
自杀干预,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
这离不开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
如果你发现有人有自杀倾向,除了不离左右地进行关心、陪伴外,最重要的还是要鼓励ta接受专业的治疗。
可以拨打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寻求帮助,也可以主动陪Ta去医院精神科就诊,越早地进行干预治疗,干预成功的概率就会越高。
深圳医生推荐
戳下图即可挂号/咨询
↓↓↓
文章的最后,也想对那些有过轻生念头的朋友说:慢慢来,会好的,一切都会好的,我们还有很长时间。
Tips
如果你或者身边的人最近深受某种疾病困扰,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说不定可以得到医生的专业回复哦!
▼▼▼
-End-
「有用就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