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界”微信公众号
该院大外科主任卞红强发现,自家医院并非特例。他在儿科同道的朋友圈里看到,不少医院都是类似情况。
对于医者而言,希望天下无病。但从某种程度上,科室业务繁忙,对科主任是必要的。
“那么多医务人员要上进,大家都期待更好的收入、更大的施展空间。”卞红强对我们坦言。
然而,和不少同道一样,卞红强并不认为眼前的繁忙能够持续。
“我们预计,业务量的暴增,是暂时的状态。”他认为,这波高峰结束后,儿科就诊人数下降,将成为一种常态。
对于综合医院的儿科而言,受到的影响更大一些。
“疫情对儿科冲击最大,病人量缩减了七成。”华北地区一家县级三甲综合医院管理者和飞(化名)告诉我们。
民营医疗机构已经有了生存的危机感。“疫情持续两、三年以来,资本已经很少把钱投向儿童专科医院。”西南地区某儿童专科医院负责人张天华(化名)告诉我们。
他表示:业内普遍的共识是,新的儿童专科医疗机构,挺过寒冬很难。
让他们如此悲观的,除了疫情,还有哪些更深层的原因?
儿科业务量暴增,只是昙花一现?
对于这个暑期业务量的暴增,卞红强提前做了预案,但情况仍有些在他意料之外。
虽说儿科有暑期医疗的特点,每年到暑假都是科室旺季。但他犹记,2021年8月初,武汉突然而来的一波疫情,使得原本正在增长的手术量,又出现了急剧下降。
2021年那个暑期,武汉市儿童医院手术量不足2019年同期的50%;而在此之后将近一年的时间里,病房床位使用率只有60%~70%。
后来他明白了——今年暑期手术量的暴增,是疫情两年多以来,堆积手术量的一次暴发。
卞红强回忆,2020年武汉疫情发生后,好几个月的时间里,人们一直处于紧张期。后来虽然解封,并放开了管控,大家还是很紧张。
因为戴口罩,那一年感冒发烧的很少,内科就诊量大幅度下降;因为担心被感染,大家不愿意做手术,那一年手术量也大幅度下降。
他向我们透露,2020年那一年,医院业务量大幅下降。一直到了2021年上半年,才逐渐恢复到了2019年同期的50%~60%。
2021年8月的那波疫情被扑灭后,医院业务量开始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70%左右,“一直到今年上半年,都是70%左右,没有完全恢复”。
正是因为两年多里,太多该做的择期手术没做。手术量才在这个没有疫情突袭的暑期,集中暴发了。
然而卞红强认为,如此的手术量暴增,只是儿科业务的昙花一现。
他预计今年这波高峰结束后,由于积压的病人慢慢变少,正常因发病率而就诊的病人数,将会呈下降趋势。
疫情来临之后,儿科为何受冲击最大?
疫情之所以给儿科带来如此大的冲击,首先是儿童的疾病谱发生了变化。
河南省儿童医院院长周崇臣告诉我们,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呼吸系统的疾病。疫情之后,儿童和儿童之间,儿童和大自然的接触少了,细菌、病毒的传播减少,相关疾病随之减少。
他表示,疾病谱发生变化以后,个别专业将受到较大影响,“比如原来呼吸科两个病区,现在估计一个病区就够了”。
严格的疫情防控政策,也让家长们不愿意带孩子到医院就医。
看病得先在
依据国家疫情防控相关规定,患者住院期间要求一患一陪。“这在儿科病房落实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人民医院儿科护士长张晓蓓告诉我们。
尤其是一些年龄较小的孩子,只有一名家长陪护,很难兼顾过来。如此,很容易引起家长的焦躁和不满。
这些矛盾使得不少家长对医院望而却步,也使得医院管理者面临很大的压力。
一直以来,周崇臣思考的问题是——如何不打折扣地落实好疫情防控政策,同时统筹好就诊流程中的各项细节,不让患儿家属过于为难。
“既不能有疫情防控的薄弱点,同时照顾到儿童群体诊疗、住院各项流程中的需求,这是有难度的。”他说。
比疫情影响更大的,是出生人口的下降
对于卞红强而言,对于儿科暑期医疗的业务量暴增,已经是司空见惯,应对起来也并非难事——每到这个特殊时期,通过给科室医护人员调整排班,让大家加班加点,完成患者所需的择期手术,大家也都能够理解和配合。
他更担心的,是业务量的下滑。
而焦虑产生的根源,并非疫情带来的影响,而是出生人口的下降。
“当前,出生人口呈断崖式下降,这将对儿科产生深远的影响。”卞红强对我们表示。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全年出生人口为1786万人,2017年为1723万人,2018年为1523万人,2019年为1465万人,2020年为1200万人,2021年为1062万人,连续 5 年下跌。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而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200万人,较前一年少生265万人,下降趋势进一步加剧。
就连人口大省河南,出生人口数也连续 5 年下降。
根据《2021年河南人口发展报告》,2021年河南出生人口79.3万人,比2020年减少12.4万人,自1978年以来首次低于80万人。
卞红强介绍,儿童疾病的发病率是有一定规律的,不管新出生人口数量是多少,也不管是哪一年出生的人口,某一特定的外科疾病,比如腹股沟斜疝,发病率不会有大的变化。
因此,如果出生人口减少,那么不论是先天性疾病,还是常见病,新生儿患者数量必然会减少。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这些孩子不断长大,到了一岁、两岁、三岁……等年龄阶段,相应病种的患儿也会减少,相关的专业都会受影响。
双重因素影响下,儿科正在经历萎缩、动荡
疫情、出生人口下降,使得儿科发展雪上加霜。在此背后,儿科的萎缩、人才流动也正在发生。
周崇臣告诉我们,医院得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开展招聘。以往出生人口在增长的时候,儿科医护的招聘人数也是连年增加的。
近几年,随着医疗服务量的下降,招聘人数也明显下降。
“原来每年需要招聘100人,现在可能80人都不到。”他说,那么原本一些能进入医院的医学生,就进不来了。
张晓蓓告诉我们,据她所了解,一些三甲综合医院的儿科,原本是两个区、三个区的,现在合并成了一个区,病房相应也被压缩。
“综合医院的儿科影响更大一些。”卞红强表示,因为儿科业务量在萎缩,病房用不完,而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的业务量在增长。
此消彼长,医院从整体考虑,自然会把病房等资源往成人,尤其是老年人转移。
“那么,从儿科科主任的角度来说,科室病房收不满,导致床位资源被转移,科里这么多医生、护士要安排工作,压力很大。”他说。
张晓蓓已经感受到了压力的存在。由于科室就诊量和住院人数的下降,她所在科室的部分医护人员被分流到其他科室帮忙,或是被派到发热门诊、隔离点、核酸采集点等,执行疫情防控的各项任务。
业务量的下降,导致儿科的工作人员,收入在持续减少,“我们科室比起以往,绩效下降了4~6成”。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儿科医务人员在综合医院的被重视程度下降。
公立医疗机构学科的动荡,民营医疗机构也能够感知到。
张天华告诉我们,按照正常的情况,往年他所在的民营儿童医院招儿科医生困难,疫情来了之后,招人变得容易很多。
首先,儿科医生的期望薪资下降了。
“以往医院要招一名主治级别的儿科医生,月薪基本要给到15000左右,今年给12000都有人来。”他举例道。据统计,当地2021年城镇全部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年度工资为91857元。
再者,由于大环境的不稳定,跨省求职的儿科医生人数增加。
医院往年招儿科医生的时候,来的大多是本省境内的医生,省外的医生比例很低。“但是现在,我们的人力资源部每天可以接收到大概10~20份来自省外投递的简历,比如江苏、广东、河南等等。”
精简人员、开展新业务、引进新技术……儿科如何自救?
为了适应疫情,挺过寒冬,张天华所在的民营医院进行了人员的精简。
“以前负责一项、两项工作,现在要负责三项、四项。”他表示,“这是现状,没有办法。”
排班结构也得重新调整。疫情前是双休的制度,现在一些医务人员周六也要上班。张天华将之称为“捡漏”,因为有的公立医院周末不上班。
人员的招聘上,民营医院也在“捡漏”。他表示,这个时候更有选择,就要去引进更加优秀的人才,不能原地打转。
在运营压力下,公立医院得更主动开展新的业务,引进新的技术。
卞红强举例,比如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成人早就在做,儿童也有这个病,但是引进这项技术的医院还比较少,武汉儿童医院就专门派医生去学了。
由于为病人提供了特有的治疗,填补儿科技术空白,因而吸引了一批病人。
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减少了,继之而来也有一些新的疾病。
河南省儿童医院则是朝着大卫生、大健康的思路拓展业务。2021年年底,医院成立了河南省
周崇臣对我们解释道,因为儿童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需要到大自然中活动,需要和小朋友待在一起。疫情发生之后,孩子们活动量,交流、玩耍的机会减少了,
因此,儿童也更有疾病预防、健康指导的需求了。体检中心成立后,2022年上半年,已经有几千名孩子前来体检。
对于未来,周崇臣认为不必过于悲观。
因为提升人口出生率,是当前重大的国策。抑制房价、扶持托幼机构,放开二胎、三胎,延长产假等一系列措施的出台,都是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新生儿生育率。
“疫情总会过去的,而人口出生率能否提升,也未必没有希望。”周崇臣说。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