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拿出一把柳叶刀······
把一位性病患者的脓疮粘液沾在亮得发光的刀面上。
然后,用刀划破自己的包皮和龟头,成功让自己同时染上了淋病与梅毒。
并在接下来的13年里,日夜观察病灶,详细记录症状,为性病研究提供了翔实生动的资料。
这个1767年发生在伦敦的故事,是男人看了都觉得勇(痛)。
△ 底图来源:SOOGIF
01
为医学主动“烂鸡鸡”的他
启发徒弟“有样学样” 救了无数人
这个为医学主动“烂鸡鸡”的男人名叫约翰·亨特,是当时英国的外科泰斗。
在那个大部分医生还在“凭感觉”看病的18世纪,亨特却特别热衷于“实验”与“求真”。
亨特的另一个经典实验是结扎鹿的右颈动脉。
这一扎,鹿的右脖子就凉了,但两周后,凉掉的那块竟然又热了。
他随即用颜料灌注其整个血管网,发现被结扎的动脉周围竟长出很多新的动脉。
△ 图文无关 | 图源网络
这为他的一个徒弟,英国著名外科医生库伯,发明大动脉结扎手术奠定了重要基础。
但受惠于亨特“实验思维”的徒弟绝不止库伯一个。
亨特大概自己也不会想到,自己这种较真的实验思维,最终,会间接拯救无数人。
而这一切,还要从他另一个徒弟的故事说起。
02
乡间宅男小詹的悠哉田园生活
追个热气球结果把女神也娶到手
这个徒弟,我们暂且先叫他小詹。
亨特老师平时人狠话不多。小詹跟了他两年,学到的不仅仅是外科、生物学这些基础课程。
更重要的是,亨特还每天剖尸扎鹿割鸡鸡的,让小詹耳濡目染:
科学需要奇思妙想,但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实验,去验证你的每一个奇思妙想,这才是对自己,对病人真正的负责。
和亨特的暴脾气不同,小詹性格慢悠悠的,但两人私下特别投缘,因为他俩有个共同爱好——喜欢研究自然万物(这在当年其实是一门学科,叫博物学,代表人物有达尔文)。
如今市面上只要写到小詹的传记,都会提到一句:“小詹热爱大自然”。
但正如作家朱石生所说:“在那个年代,一个乡下郎中能到城里跟亨特学两年,基本相当于如今一个农科院学生曾跟过袁隆平。”
这履历,已足够毕业后的小詹在伦敦谋个肥差,可他偏不。
他不喜欢伦敦的喧嚣。他就要回家,继续开他的乡间小诊所,当他的乡下小郎中。
只有这样,他才能在工作闲暇之余,更肆意地去拥抱大自然。
小詹的“诗和远方”,就是每天穿梭在乡间,不紧不慢地给乡亲们看看病,再顺道琢磨下林子里的兔鸟虫鱼。
除此之外,他还爱音乐,会吹笛子,拉提琴,组乐队。
遇到新鲜好玩的事,比如热气球,他都忍不住试试。也因为追自己做的热气球跑了16公里,追到坠落点的时候,遇到了当地庄园主的女儿凯瑟琳,然后又开始追凯瑟琳,追了4年,终于把她变成了自己的老婆。
03
画家偏爱的裸体女模
打开宅男实验新思路
但估计是回家太过悠哉,又或是“知行合一”确实需要时间,回乡没两年,小詹就把老师叮嘱的“实验思维”忘光光了。
1775年,他对刺猬冬眠的问题有个猜想,可又不确定是否可行,就写信问亨特意见。
老师在信里就直接“开骂”:
“你为什么要问我?为什么要在意我怎么‘认为’?你直接就可以开始实验,检验你的想法!”
被骂醒的小詹,又继续他的新研究。
1793年,亨特去世。小詹惋惜心痛之余,更加潜心实验研究,只是这一次他把焦点从动物实验转移到人身上。
他开始对一个新问题着迷:天花。
在小詹生活的18世纪,每天死掉的孩子里,有三分之一是死于天花。
关于“瘟疫之王”天花有多可怕,阿卫给大家补补课:
死的多:曾横行2000多年,病死率高达40%,全球超3亿人因它而亡(和人类历次因战争死亡的总人数差不多)。
死的惨:患者死前将经历“全身长满黄豆状疱疹→高烧,痛痒难忍→皮肤脱落,全身出血”,即使侥幸活下,也几乎毁容,甚至失明失智。
更恐怖的是,它还经空气传播,且至今无药可治……
另外,还跟最近大家常听说的猴痘和天花属于同一家族——正痘病毒。
△ 一位天花患者,图片由黑白照片手工上色而成 | 图源水印
当时,预防天花的办法是“种人痘”,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的发明:
他们发现得过天花的人就不会再得,所以只要在健康人皮肤上划个口子,再沾上少量天花患者的脓液,得上一场“迷你天花”,就能对天花终身免疫。
这种人痘接种术好是好,但仍有2%的几率让接种者真的染天花死掉,甚至引发新的疫情。
△ 人痘接种法 | 图源网络
而“种人痘”恰恰也是小詹在乡下的主要业务之一。
搞接种20多年,少不了遇上几个“死在自己手上”的孩子。很多人说医生看死人多了,就会麻木。但小詹不是,他总想把这接种术再改改,让死的人再少些。
小詹的家乡在英国西部的伯克利,养牛的人很多。
在乡间行医的他时不时就听说,谁要是得过牛痘就不会得天花。
他甚至听说画家找裸体模特都爱用挤奶女工,因为她们身上光洁无坑。在那个天花横行的年代,一个女孩如果全脸全身没一个天花留下的麻子,可就是稀有的美女了。
△ 18世纪的英国挤奶女工 | 图源网络
此时小詹的脑海里,大概又响起了亨特老师的声音:
“光听说有啥用?牛痘能防天花到底是不是真的,能不能被大家认可,你得有证据,你得验证!”
但天花这东西,做实验有个难点:动物不会得天花,所以没法先做动物实验,只能直接找人。
05
突破:女工手上的疱疹
小詹先是找了15个之前得过牛痘的人,给他们接种天花人痘,发现接种反应确实比没得过牛痘的人轻。
但即使牛痘真能做天花疫苗,这种疫苗又如何大量生产?
况且,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把牛身上的东西种到人身上来,这根本无法接受!
△ 牛痘 | 图源 hagstromerlibrary.ki.se
这天,正好有个挤奶女工萨拉染上牛痘,来找小詹看病。
看着女工手上豆大的疱疹,他突然心生一计:牛痘疫苗为啥一定要从牛身上弄,从得了牛痘的人身上弄也行啊!
但人身上的“牛痘”一样能做天花疫苗吗?
“勿空想,多实验”——亨特老师的话又响了起来。
说干就干,小詹找来家里老园丁的儿子,8岁的詹姆·菲普斯。
为什么找这个孩子呢?
因为要证明“人身上的牛痘也能抗天花”,就必须找一个真的从没得过牛痘和天花的人(确保其身上原本对天花毫无抵抗力)。
而老园丁的儿子小菲,那是在小詹眼皮子底下长大的,他能打包票这孩子确实没得过。
1796年5月14日,小詹从挤奶女工的牛痘疱疹里取出脓浆,再划破小菲的手臂,将脓浆涂入,完成接种。
△ 男孩詹姆·菲普斯接种牛痘 | 图源网络
接种的7天后,小菲开始出现轻微的淋巴肿胀与发烧,到了第10天,就全好了。
整个表现与直接从牛身上感染牛痘并无区别。
一个半月后,小詹给小菲接种天花人痘,除了伤口有轻微炎症反应外,并未出现任何异常。
而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科学试验证实:牛痘接种术确实可行。
06
乡间“社恐”宅男为救人“内卷”
疫苗横空出世 天花销声匿迹
随后,小詹将自己的研究写成论文,但却遭到英国皇家学会的拒绝。
但咱也不能说皇家学会昏庸,毕竟,用动物“毒液”给人类接种,这么前沿的概念,仅仅十几个受试者,确实不足以证明其安全性。
小詹也深知这点,他没抱怨,老师的“勿空想,多实验”,他还记着呢,十几个实验不够,那就再做多些。
两年后,1798年,天花再次在当地爆发,他顺势又做了一系列试验与改进。
也许是在新一轮的试验中,小詹接触了更多天花患者,救人心切的他一刻都不想再等。
新一轮的研究报告完成后,他没给皇家学会投稿,而是直接自费印了一本小册子。
△ 题为《对天花疫苗的成因和影响的调查》的小册子 | 图源网络
作为一个原本岁月静好、与世无争的乡间“社恐”,他第一次决定要为天花疫苗的事,离开家乡,带着这些小册子去往伦敦,求助社会各界。
最终,在有识人士的帮助下,小詹的牛痘疫苗终于得到了当时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重视。因为接种疫苗,一年半的时间里,英国天花死亡人数骤降三分之二。
1840年,英国立法为所有国民免费提供牛痘接种,随后,欧洲各国纷纷效仿,并最终在全世界范围得到推广。
1980年,天花在全球被彻底消灭。
07
免疫学之父的传奇人生:
隐退江湖 晚年破产
故事讲到这里,许多人大概已经猜到,小詹,其实就是著名的免疫学之父:爱德华·詹纳。
△ 爱德华·詹纳 | 图源网络
“免疫学之父”这样的头衔听上去很高端,但真实的詹纳的一生,其实非常平凡,晚年甚至还有些落迫。
牛痘疫苗的推广梦实现了,詹纳去哪了?
他又回家了。
有人叫他留在伦敦开诊所赚大钱,有人劝他对牛痘疫苗申请专利收专利费,他都拒绝了。
一是,他觉得收专利费不利于疫苗推广,会让穷人打不起。
另一方面,詹纳的一生,对金钱与名望似乎总有种莫名的恐惧与敬畏。
他似乎总觉得钱够用就好。名利这东西,多了就是把双刃剑。他不想为多余的事分心。
回到老家的詹纳已是个名人,本想回乡图个清静,收拾下自己后院的石屋,静心读书看花养鸟。
谁知家里隔三差五就有乡亲上门,想让这位“最正宗”的接种大师为自己接种牛痘,家中人满为患,以至于他只好将后院的石屋改名“牛痘殿堂”,专门来作接种间。
没几年,詹纳破产了……
因为天天忙着免费接种、没空行医,失去收入的他,还自掏腰包请了三个秘书,处理每天从世界各地寄来咨询他疫苗问题的书信。甚至在得知一艘去往东方、载着牛痘疫苗和自己著作的船只神秘失踪后,他还自费1千坚尼包船重运(当时的1千坚尼够买两栋庄园)……
△ 爱德华·詹纳医生的创举挽救了无数儿童 | 图源网络
好在,后来英国国会对他提供了补助,因牛痘受益的南亚人民为他在民间募捐,各国君主还给他送来各种钻石珍珠。
后来,家人的相继离世,让隐退江湖、醉心天伦之乐的詹纳大受打击——
1810年,詹纳的儿子死于肺结核。
1815年,太太凯瑟琳去世,詹纳陷入极度消沉。
1823年1月25日的早上,女佣发现詹纳倒卧在地板上。意识模糊,右边手脚无法移动,显然是突然中风。
小菲——当年因第一个接种牛痘而与詹纳结缘的孩子,一收到这位救世主病倒了的消息,着急得四处求救。
但因起病急、病情发展得太快,小菲难挽狂澜,第二天凌晨2点,詹纳停止了呼吸,享年73岁。
△ 英国海德公园里的爱德华·詹纳雕像 | 图源网络
按詹纳的丰功伟绩,他本该被葬在城里有名的教堂。但那的安葬费贵,他留下的遗产不多。亲友也知道他此生最爱和太太呆在一起,就将他葬在家乡,和太太的墓并排。
墓碑上的字,他生前就已经拟好,上面写着:
皇家外科医生团会员爱德华·詹纳,生于1749年5月17日,卒于1823年1月26日。
这行字下面,他还特意加了一个批注:“后面一个字都不要加”。
一点略长但必要的说明:
1. 詹纳并不是第一个尝试接种牛痘的人,早在他给小菲接种的22年前,就曾有一个农场主为自己的家人接种过牛痘(詹纳给菲普斯接种前是否得知此事,我们无从得知)。
但詹纳是第一个带着科学思维对“牛痘接种术”进行实验的人,虽然他设计的实验及调查离现代医学研究标准仍有差距,但在遥远的18世纪,几乎完全靠自己将牛痘接种从经验医学带入科学范畴,已是一项创举。
正如作家朱石生所说:“掌握一种技术是一回事,能让这种技术真正造福千万人是另一回事,詹纳做的,正是后一桩事情。”
另外想说,本文很多情节与思路均来自朱石生先生的《天花旧事 詹纳与牛痘接种》一书,特此感谢,詹纳和天花的故事很精彩,因篇幅问题,无法完全详述,感兴趣的朋友,这本书非常推荐。
2. 1803年,西班牙的一支船队又带着22个携带牛痘的孤儿远航,先后到达秘鲁、古巴等多个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区,开展免费接种。
但回程中,这支船队却突然偏离航线,登陆了咱们中国的澳门与广东,提供接种服务。
这大概是因为詹纳在自己的论文中曾一再强调,中国是接种术的发明国,他非常希望自己的牛痘接种术能回馈中国。
可惜的是,当时的清朝政府对此似乎并无兴趣,一直等到咱们新中国成立后,牛痘接种才在全国得到推广,并在1961年彻底在我国消灭天花。
3. 天花是世界上第一种,也是唯一一种被人类根除的疾病,而牛痘接种术的普及也带动了医学界对免疫现象的进一步研究。
大约90年后,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受牛痘疫苗启发,成功研制出人类史上第一个人工培育的疫苗(鸡霍乱疫苗)。
参考资料:
1. 天花旧事 詹纳与牛痘接种/ 朱石生 著 ——新星出版社,2020.01
2. 流行病与社会/ 弗兰克·M. 斯诺登 著 季珊珊 程旋 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22.05
3. 天花的历史/ 伊恩 珍妮佛·格雷恩 著 徐珊 赵育芳 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09
-End-
「有用就扩散」
来源:“深圳疾控”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