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晚睡一样,有太多理由可以让我们推迟吃饭的时间了。
但不少朋友圈文章都这样说:吃太晚,会刺激胃酸分泌,影响肠胃晚上休息和修复的过程,长期不注意,会使胃黏膜得不到及时修复,引发胃癌。
看到上面的内容,你会不会也担心自己中枪?
目前胃癌的发病率居高不下,胃癌的病因也越来越受关注了。今天小编就来说说,什么情况下,才会容易得胃癌。
长期吃太晚,容易引发胃癌?
胃癌有多可怕?看看这些数据你就懂:
● 我国每年有超40万人确诊为胃癌,大多数发现已是中晚期,5年生存率不足50%。
● 我国胃病发生率达85%,23到34岁胃病患者比例呈上升趋势,且在一线城市比例更高。
那传说中吃太晚,会影响胃在晚上自我修复,夜间休息的时间,从而引起胃癌的说法,是真的吗?
➤ 先来了解下胃的“工作流程”
胃上接食管,下连十二指肠,平常像个没气的气球,吃了东西以后就慢慢变大。
胃是个工作狂,会不停蠕动,把食物研磨成小块,同时用胃酸、胃蛋白酶等消化分解食物,这种蠕动是24小时不停歇的。
胃酸的腐蚀性很强,可为什么不会把胃消化掉呢?这是因为胃黏膜上可以产生某种保护性物质,能防止胃酸进入胃壁。
➤ 没有证据证明:晚吃饭跟胃癌有关
流言中说胃要在晚上自我修复,可以理解为胃黏膜的不断脱落、重生。
但胃黏膜的更新是全天持续的,大约3~5天就会完全更新一遍。另外,晚上也是胃酸分泌最多、肠胃蠕动最快的一段时期,可见胃晚上不“休息”。
另外,从目前的研究结果看,诱发胃癌的病因有很多,但还没有可靠的研究证明,太晚进食跟胃癌有关,目前各专业机构在强调胃癌风险时,都偏重于“吃什么”而不是“何时吃”。
PS:但吃太晚确实对身体不好,吃完就睡,容易引起胃食道返流,刺激食道。
这些习惯,真的容易引发胃癌!
胃:拜托了,做点让我高兴的事吧
➤ 长期这样吃,真会引发胃癌
① 口味重:
每个人口味不一样,有些人就好咸口。但长期的高盐饮食会直接损害胃黏膜,带来一系列病理改变,从而导致胃癌。
PS: 别光顾着算自己刚放了多少盐,酱油鸡精等调味料也是含盐的。
② 老吃腌制食品:
如果你平时没时间买菜,总是用剩饭剩菜或火腿咸菜等腌制食品来糊弄自己,还是趁早改了。这些食物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会转化为亚硝胺,诱发胃癌。
PS: 下次吃火腿之前,先吃些猕猴桃、草莓之类含维C丰富的水果垫垫底,能尽量避免致癌物的形成。
③ 总吃烧烤:
不管你喜欢吃肥肉还是瘦肉,烧烤这种吃法都不健康:烧烤中的杂环胺、多环芳烃等致癌物质会破坏你的DNA,诱发胃癌和结肠癌。
➤ 胃癌,还跟这些不良习惯有关
① 不卫生的饮食习惯:
研究证明,慢性胃炎和胃癌的发生和幽门螺旋杆菌(Hp)的感染有很高的相关性,而Hp会传染,日常不使用公筷、给小孩子口对口喂饭都是传染Hp的常见途径。
② 抽烟喝酒:
长期吸烟、喝酒会导致胃黏膜出血、糜烂、溃疡,增加患胃癌的风险。每小时喝超过100ml20度以上的酒,就能对胃黏膜造成损伤。
③ 药物滥用:
长期服用阿斯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消炎、镇痛药,容易损伤胃黏膜、让你的胃出血、疼痛,引发胃癌。
PS:下次遇到感冒头痛,别再去药店乱买药吃了,另外,在餐后服药会好些。
怎样判断你的胃出问题了?
如果看到美食都没胃口
那生活还有什么意思
➤ 假如你的胃出现这些情况...
胃癌听起来离我们很远,其实它的早期症状跟其他胃病简直一模一样。
但胃不舒服,很多人不当回事。因此90%以上的胃癌患者发现患病时,已经是中晚期了。
如果你出现下面这些情况,别再想着用胃药撑着了事,赶紧做个胃镜检查吧。
● 长期慢性、周期性的上腹痛,吞咽困难、不停打嗝,腹胀:
包括胃癌的不少消化道疾病都有这个症状;
● 不明原因食欲减退和体重下降:
严重的胃病通常是出现这个症状的原因;
● 不明原因的呕血、反酸和烧心:
这可能是胃出血、胃溃疡的征兆;
● 胸骨后疼痛、进食有阻塞感:
这有可能是胃食管返流的症状。
胃镜是一个摄像探头从食道伸入你的胃里做一次现场直播,能直观地反应消化道哪里出了毛病。所以虽然胃病的症状类似,但做了胃镜后,医生就能明白你是哪种情况。
胶囊胃镜是这样子的
P.S:胃镜检查,没那么可怕
看了对胃镜的介绍,是不是听到就觉得好痛好难受,不想做了?
其实,做胃镜虽然不舒服,但也没有传说中那么恐怖。医生会给你口服麻药,并且指导你用口呼气、用鼻吸气,掌握诀窍就好。
健康早报名医推荐
所以健康早报特地为大家精选了在消化内科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全国名医,争取到了一定量的珍贵号源,需要挂号或线上咨询的朋友可以抢先预约。
↓↓↓
↓↓↓
↓↓↓
北京名医,戳下图即可挂号/咨询
↓↓↓
深圳名医,戳下图即可挂号/咨询
↓↓↓
东莞名医,戳下图即可挂号/咨询
↓↓↓
重庆名医,戳下图即可挂号/咨询
↓↓↓
成都名医,戳下图即可挂号/咨询
更多胃肠疾病名医
戳下图可挂号/咨询
↓↓↓
160知识库
每天一条健康小知识!
吃鸭血、猪血不能去肺里的灰尘
END
▍图片来源:giphy.com;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