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凌晨,大朗某工业园区,排查出的园区重点人员核酸结果刚出来,流调队大队长黄振宇接到电话震惊了,“太多了,第一次见到这么多阳性!”
事无巨细地现场询问、无数个样本采集、以G为单位的流调资料整理……自大朗“02·24”疫情以来,东莞市疾控系统共出动283名流调队员,对大朗等14个镇街的新冠肺炎疫情开展了流调溯源,为期43天。
“今天上午我们转场,又动员了一番,善始善终,站好最后一班岗!”“你说得对,站好岗(不是最后一班岗!)”3月25日,流调七中队中队长、市疾控中心四级主任科员杨盛在工作群里向黄大队长汇报工作,得到了中心消杀所副所长、流调队大队长黄振宇斩钉截铁的回答。寮步镇的疫情应急处置告一段落,他们七中队收拾行装,奔赴这场战役的第9个战场——高埗镇。
永远在路上,永远在奔跑,这就是流调队。
“太震惊了,第一次见到这么多阳性”
2月24日下午,大朗医院在对发热门诊就诊患者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时,发现1名初筛阳性个案。
已经发病好几天、在人员密集的工厂工作、去过数个镇街的消费场所、最狡猾的奥密克戎可能已经在社区传播了三代……这些因素随便拎一个出来,都足够让流调队员们感到棘手,但这次,它们交织在一起了。
这是东莞自2020年以来最严峻、最复杂、最棘手的疫情。一声令下,东莞迅速派出市级、镇级流调队,省和江门、肇庆、揭阳、云浮、惠州派出流调队员赶来支援。现场流调队员最多时达到340多人,分为8个流调中队,下设若干个小分队。
24日晚7点,黄振宇正在家里吃饭。接到电话,他带上几位值班的队员用了半小时就赶到了大朗医院的发热门诊,随后到达1号病例工作的地方,“有2个厂区,所在的园区有200多人。当时现场比较混乱,没有人能很准确地告诉我,工厂有多少人、分布在哪里。”
一共有三条线!经过了解,1号病例除了在大朗工作外,还曾在2月15日到过桥头,在2月22日发病后,他来到大朗医院就诊。黄振宇当机立断将队伍兵分三路,分头到工厂、大朗医院、桥头镇进行流调。
在排查结果没有出来之前,这三地都可能隐藏着病毒的源头,也都潜藏着巨大的风险。
杨盛带领流调三队来到大朗医院。8名队员中,来自市人民医院的黎明珊、邵艺枝主动请缨,与CT值极低的1号病例进行面对面流调,调查近14天详细轨迹。2人到监控室了解病例就诊过程并甄别密接,其余2人则负责调查医院及发热门诊基本情况。当时,医院有140余名就诊患者和36名医护人员在现场隔离中,都需要一一排查。“看视频看到凌晨4、5点,现场把所有的密接者和核心可疑人员都排查出来了,立即发送给后方信息员陈琳整理同步上报大部队与密接组,再跟医院沟通安排下一步处置原则和措施。”这些工作做完后,天已经亮了。
第一时间发出50多份协查函
多头作战,43天奔赴14个镇街(园区)
守好生命,护好生计
做一个负责的流调人员,压力很大。吴德元坦言,判密接其实“很简单”,但你要考虑到这些密接人员的转运、隔离等问题。例如,一名确诊病例接触过400人,我们流调队员会在流调过程中细致的甄别,找出其中风险最高的核心密接者,分重点、批次进行隔离、转运等,“判了一名密接,他的工作、生活都会受到影响,我们要对这些人负责,不能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