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患者眼中,医护人员往往是最值得信任的人;在和疾病搏斗的残酷战役里,医护人员无疑是冲在最前线的“天使”和“战士”。
但当医护人员脱下白大衣回归生活时,他们的家人朋友都有着怎样的体验和心路历程呢?
吐 槽
01
爱的照片变得“血淋淋”
吓人
——小船儿麻麻
我老公是血管外科医生,他进临床前,手机相册都是我俩甜甜蜜蜜的照片;进临床后,相册都是解剖的血管、坏掉的四肢,太可怕了,导致我完全不想检查他的手机。
02
家里饭桌上放了个心脏标本
妥妥的童年阴影
——Janet
我一大家子都和医护这个职业关系匪浅,我的太姥爷、姥姥、姥爷、舅老爷、舅舅、舅妈、大姨、小姨夫都是医生,所涉科室基本能凑齐一个小门诊部了。同时,我妈妈是个护士,我爸爸是医疗仪器设计工程师。
我姥姥是心内科主任,我三岁到五岁半住姥姥家的时候,有天猝不及防在家里饭桌上看到一个泡在福尔马林里的人体心脏标本……是的,您没看错,直接摆家里饭桌上了,刚下幼儿园的我一开始没明白是啥,多嘴问了一句,留下了妥妥的童年阴影。
但也因为如此,从小的教育使我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饮食习惯。在我青春期开始的时候,我妈也毫不避讳地给我进行了必要的性知识讲解。凡此种种,受益终身!
因为太了解医护人员的辛苦和不被理解的辛酸,我高考并没有选择医学或相关领域。但我也会像小时候家人对我一样地要求和教导我的女儿:一个好的身体,比什么都重要。
03
作为优秀医疗行业从业者的不靠谱老妈
让我“血溅三尺”
——代糖喷射战士
我妈,Y老师,一位平平无奇的三甲医院麻醉医生,一位不靠谱的中年女性。Y老师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疗行业从业者,虽然在大病的治疗意见上依稀能窥得其过硬的专业知识,但是日常生活中往往因为精准把握作死又不会死的那条模糊界限而显得过于硬核。
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Y老师还是很靠谱的,曾经在我的室友突发耳鸣且被欧洲庸医误诊为简单炎症的时候,及时根据我转述的病史识别出了神经性耳聋的可能性,当机立断地让室友买机票回国去专科医院进行后续诊疗,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我室友年纪轻轻喜提一只耳。
然而更多时候Y老师的专业知识还是被她浪费在了八卦上,比如看电视的时候敏锐地指出某名人可能中过风、某明星的体型看起来就属于麻醉后易伴随并发症的类型、某医疗剧连机器位置都没摆对之类的。
Y老师曾经自信施展自己的专业技能:用套管针给我打耳洞。然而一开始定位就没定准,快准狠地打完以后才发现耳洞们一边高一边低。
Y老师倒是勇于承认错误,立刻把针拔出来,但她觉得可以再补救一下,导致我血溅三尺(夸张了,最多也就溅出去一尺多吧)。目睹自己的热血从脑袋边上喷出来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背了一句鲁迅先生的“我以我血荐轩辕”。
虽然通篇在讲述Y老师的不靠谱,但对我而言她带给我更多的还是安全感。毕竟看惯医院里是是非非、生死徘徊,她有一种别样的豁达。近年身边的朋友经历了很多健康上的风波,Y老师每次都能以专业的知识和过于硬核而显得有些好笑的口吻一针见血地点明问题,为大家指点迷津。
04
一家子洁癖
卫生要求成了我的生活习惯
——nn
聊到这个话题,我家可太多案例了。先说我姥姥,她是妇产科主任医师,每天下班回家时白大褂必定脱下翻过来,里子朝外搭在院子门口,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洗手。
小时候我去她的科室吃午饭,被要求不许碰楼梯扶手、要用脚开门,就连用的卫生纸都是医院高温消毒过的。
我家大姑姐曾经是护士,她有着使用任何东西都会反复消毒的轻度洁癖。
疫情期间,在公共场合少摸少碰公共设施这些姥姥反复强调过的事情,我都执行得很好。
粗放式带娃
01
不管哪里不舒服
我爸都说:没事儿
——小发
作为外科医生,我爸是不是对于生病有什么误解?对于医生来说,是不是生病就像写程序的时候出了个小bug、发公众号的时候打错了一个字?不管我说有任何的不舒服,头痛、胃痛、牙疼、浑身疼,我爸都会第一时间回复我:“没事儿!”
我一直以为他在敷衍我,直到有一天他发烧晕倒在手术台上,被同事拖到休息室,醒来后他还在说:“没事儿!”我才发现自己其实只是受到了无差别攻击。
但是去欧洲留学的时候,他给我收拾了一个药店在行李箱里,所有同学都到我家来蹭药。平时有个头疼脑热,我也会远程求助我的爸爸,虽然他还是说:“没事儿!”
02
即使父母都是医护人员
也会受限于当时的医疗知识
——咿哟
作为85后,感觉那个时代对抗生素还没足够认识,即使我的父亲是科室主任,母亲是护士。从小一感冒,老爸就会开青霉素,老妈在家给我输液。
好处是不用去医院,坏处是滥用抗生素。而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他们也慢慢地不让我在家输液了。
03
母上大人是外科医生
上演“庖丁解羊”
——小雨の娘
我的母上大人是外科医生,小学时每天中午我都去妈妈的办公室写作业。医院里弥漫着浓重的消毒水味道,我一闻就咳嗽,一咳嗽就喝止咳糖浆,再厉害了就打青霉素。上了五年小学喝了五年的止咳糖浆,两边屁股都被打硬到没地方下针。长大后才懂得,我那是消毒水过敏,是被气体刺激得咳嗽。
有一天刚吃完晚饭,爸爸带我到楼下吊单杠。玩了一会儿我就觉得肚子疼,疼到大汗珠子直往下滴。爸爸踩单车带着我飞奔到妈妈的医院,没挂号,直接把我塞到值班大夫——妈妈的眼前。仰卧、屈膝、麦氏点压痛,妥妥的阑尾炎。顾不上骂我爸,妈妈赶快给主任打了电话。很快我的肚皮上就多了一道帅帅的刀疤。
过年时我家得了只去皮羊,妈妈把刀放在羊的各个关节,轻轻一划,骨头就分开了。这就是庖丁解羊的现场版。
但外科医生太忙了,我几乎是野蛮生长。最怕妈妈在家的时候电话铃响,只要接到医院电话,无论手里在做什么,必须立刻放下,第一时间回医院报到。我现在也非常崇拜妈妈,在我心目中她就是什么都能做的全能女神!
安全感
01
饮食要求苛刻
但是幸好有他
——Sun
我自己是心内科的护士,老公是心内科的医生。任何食物他都看钠含量,超标一点都不让吃,尤其我最爱的话梅,说会高血压。
但他也给我带来很多安全感,一家人的健康都交在了他手上。女儿小时候感染了轮状病毒,他给我下的医嘱每天记录液体进出量,发现不对马上去医院,所以到医院特别及时。
02
他摸着我的脊柱说
给你做腰穿很好穿
——一欣一艺
我的前男友是神外医生,我是心内护士。在我弯腰刷牙的时候,他在后面摸着我的脊柱,然后跟我说,你这个腰穿得老好穿了,然后摸着摸着还问我,你是不是有脊柱侧弯?
因为都是在临床工作,不管是对患者还是同事领导之间的相处,他都能给我很多建议,至今还是很感谢他在我失业找工作那段最难过的时候陪我走过来。
03
从小看着他穿白大褂的背影长大
最后我穿着白大褂目送他离开
——小杜大夫
家里有医生的孩子应该都体会过,大病就是小病,小病基本就是没啥病,去医院不是看病的,看病基本不去医院,家里药箱翻一翻就解决了。我也是直到多年后离家独自生活,才弄明白医院正常的看病流程是什么。
其实不止一次听父亲吐槽,当年是爷爷奶奶逼他学医的,因为他在孩提时经历过父母着急去医院,于是被扔在冰天雪地里自己走回家的难过,每天回家还要被迫听父母讨论医院里发生的各种事情。
所以他从来不在我面前讲医院的事,也从来没有在我面前流露过工作中的负面情绪,这也导致我一直对医生这个职业抱有好感。后来是我自己选择了学医,一直读到博士毕业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只可惜他没能看到这一天。
第一次进ICU就是去看父亲,那也是最后一次握着他的手。从小看着他穿白大褂的背影长大,最后我穿着白大褂目送他离开。
辛 苦
01
他的工作太辛苦
我会埋怨但很安心
——傻傻地噶Elaine
我老公在一家二甲医院当后勤,日常工作有:处理投诉、人事、系统维护与更新、个别采购、文件的上传与下达等等。工作中烦心的事情不少,一直都非常忙碌:
2017年医改时,他在医院里忙前忙后,一是要和群众解答新政策,二要帮同事解决新系统对接问题。同时,我正怀着孕,发现疑似双胞胎输血,我只能独自打车去三甲医院进行再次检查,减胎手术后还是我独自一人缴费出院。
本来打算把孩子出院手续交给他去办,但最后还是有事不能来,是妈妈帮忙办的手续。他没有休过陪产假,每年的年假也都没有休完。
2020年春节,他没有休息,每天带着很沉重的心情回家,由头洗到脚,干干净净之后才接触家人。
另外,有些人觉得他在医院里上班就是万能的,应该是什么病痛都会治疗,回答不上问题的时候还会被误解。
有时候也会埋怨他,为什么不能优先考虑我。也因为他,我学会了独立。但有他在,我感到很安全,他就是我的英雄。
02
我的妈妈是医生
我生病也比别人便捷
——柴竹青
我的妈妈是医生,我跟着沾了不少光。比如说打针吃药比别人方便,经常被按到床上当她练手的实验品,所以小时见我妈拿着金属针盒回来,我立即头皮发麻,全身颤抖。
我的妈妈是医生,我生病也比别人便捷。我四五岁时,我妈带我去单位,然后就不见踪影。我挨屋去找她,一路摸着病室里漆成白色的木头床柜。
不久后,邻居家的大姐惊呼着对我妈说:“看你家孩子眼睛都黄了,快去查查吧!”然后我就被确诊为甲肝。从此我深刻地知道去医院要管住自己的手,可不能乱摸。
我的妈妈是医生,可并不总是关心我的健康。上学时发烧请假回家被邻居发现,裹了被子把我送到我妈医院,她波澜不惊地给我打了针后又请邻居把我捎回来。
图源:爆漫画
-End-
「喜欢就点在看」
本文来自果壳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