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0-24时,全省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3例,其中1例为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广州报告1例,来自苏丹;深圳报告1例,来自美国;东莞报告1例,来自新加坡。新增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5例,均为广州报告,2例来自伊拉克,其余3例分别来自老挝、土耳其和科特迪瓦。目前在院35例。
截至11月18日24时,全省累计报告新冠肺炎阳性感染者6327例(境外输入4386例),其中确诊病例3267例(境外输入1700例),无症状感染者3060例(境外输入2686例)。
惠州市无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
11月18日0—24时
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新增本土确诊病例8例
分别在辽宁大连(7例)
河南郑州(1例)
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例
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更多疫情相关消息
▼▼▼
自19日零时起,郑州市金水区未来路办事处银基王朝四期由中风险地区调整为低风险地区。
自19日起,成都市郫都区天璟荟小区风险等级由中风险调整为低风险,并解除天璟荟小区相关封控区、管控区圈层管理。截至目前,成都市还有1个高风险区,7个中风险区。
11月18日0-24时,广东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3例,其中1例为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广州报告1例,来自苏丹;深圳报告1例,来自美国;东莞报告1例,来自新加坡。新增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5例,均为广州报告,2例来自伊拉克,其余3例分别来自老挝、土耳其和科特迪瓦。目前在院35例。
截至11月18日24时,广东累计报告新冠肺炎阳性感染者6327例(境外输入4386例),其中确诊病例3267例(境外输入1700例),无症状感染者3060例(境外输入2686例)。
“疫苗+特效药”是一直以来
被大家寄予厚望的防疫组合
截至目前
我国新冠疫苗接种超过24亿剂次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冠特效药已有6种
最新消息显示我国新冠特效药终于有了“时间表”,其中一款抗体组合药物最快有望于年底前获批附条件上市。下面一起来了解。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冠特效药已有六种
据介绍,我国新冠病毒药物研发任务早在2020年1月21日由科技部部署应急研发专项布局开展。
据统计,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冠特效药已有六种。其中由清华大学、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和腾盛华创联合研发筛选出的两种有效中和抗体药物BRII-196和BRII-198,在深圳、广州、南京、扬州、莆田、厦门、郑州、黑河等地疫情中对700多例感染者开展了临床救治工作。
清华大学教授张林琦表示,从恢复期患者血液分离得到的几百个抗体中,筛选到2株活性最高、互补性超强的抗体。在国内外开展的临床试验中,该抗体药物展示了降低重症和死亡率78%的优异效果。
在国际上,开拓药业在研的新一代雄激素受体拮抗剂“普克鲁胺”已经获得巴拉圭的紧急使用授权,其前期在巴西开展的三项临床试验初步表明,普克鲁胺能够将重症患者的死亡风险降低78%。
0.6克抗体一针,一针管一个月!
在北京地坛医院,新冠感染者接受了我国自主研发的名为DXP-604的“同情用药”。使用后患者体内病毒载量大幅下降,憋喘、味嗅觉减退等症状明显好转,部分病人已康复出院。
一线临床表现使DXP-604有望成为新冠特效药的“黑马”,更独特的是,在其他候选药大多使用“一对抗体”预防新冠病毒逃逸时,DXP-604实现了“单个抗体”就能防范变异株。
新冠病毒是一种全新的病毒,哪种药物能够打其“七寸”?哪种“拦阻”策略能够奏效?目前还没有定论。
为此,在新冠病毒药物研发过程中,我国部署了3条技术路线。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新冠病毒有效用药的研发主要围绕阻断病毒进入细胞、抑制病毒复制、调节人体免疫系统3条技术路线开展,我国在这些技术路线上均有部署。
相关资料显示,抗体药物方面,目前进展最快的是BRII-196和BRII-198两种中和抗体药物。在我国,研发团队已于10月9日向国家药监局滚动提交附条件上市申报材料,有望12月底前获得批准附条件上市。
张林琦教授表示当我们身体里产生了很多的抗体,但不是所有抗体都具备抗病毒的功效。我们的研究目标就是要挑出最强、最好的抗病毒抗体,作为抗体药物救治病人。
疫苗+特效药
能否终结新冠疫情?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
北京大学教授谢晓亮
在接受采访时作了相关解答
↓↓
目前,我国3至11岁人群中已经接种新冠疫苗的人数超8400万,加强免疫的已经接种4944万人。而另一方面,老年人的接种率仍需大幅提高。
接种疫苗,儿童青少年和成人有什么不同?
王华庆表示,目前儿童青少年接种疫苗,疫苗的成分、剂量跟前期成年人使用的成分、剂量是一样的。儿童接种两剂次的灭活疫苗,从间隔时间上来说,程序、要求也相同,大于等于3周以上,尽量在8周之内完成第二次接种。
儿童接种疫苗的不良反应情况如何?
王华庆称,观察了解不良反应,主要参照以下两个结果:
“由于中国的疫情控制有力,所以国内病人很少,很难做临床试验,必须要在国外做,难度很大。”
谢晓亮教授进一步解释说,“当然还有其他难题,其中一个就是病毒变异株。我们的第一个抗体在国外做完了二期临床试验,结果是不错的,但是变异株来了,结果第一个抗体就被逃逸了,也就是完全失效了,我们所有的投入都付诸东流,而我们的第二个抗体DXP-604幸存下来了。因此,我觉得最难的是避免抗体被病毒逃逸。
综合来源 | 国家卫健委、 广东省卫健委 、央视新闻、 科技日报、 北京日报、 广州日报、广东卫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