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的医院,纯粹的医生
过去的五六年,曾其毅经常到市儿童医院来,有时讲学,有时会诊。来的次数越多,了解得越深入,他对医院的喜爱就越浓厚。他直言:“这确实是一家纯粹的医院,是干实事的好地方”。
今年国庆节前,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主任李宁博士得知,曾其毅刚刚辞去一份巨额年薪的工作时,马上向医院汇报,钟柏茂当即发出邀请,这几年,他也一直在等待这样的机会。
曾其毅很快就答应,没有任何条件。国庆节过完,10月11日,他便开始到东莞上班,每天早上来,每天晚上回,他成为“穗莞双城记”的一员,“没有什么不方便的,这样比我以前在广州上班时还方便。”
中国杰出的儿科专家,就这样成了市儿童医院的首席专家。至于待遇,他一再跟医院说,“就把我当普通医生看,按普通医生的标准发。”他不在乎待遇,如果在乎这些,他或许就不会选择来东莞。
从医数十年,曾其毅一心想的就是治病救人。这几年,市儿童医院快速崛起,成长为广东省内三大儿童医院之一,曾其毅看在眼里。能帮助医院救治更多患儿,是他作为儿科专家的初心。
他的到来成为强大的依靠
曾其毅的到来令医护人员欢欣鼓舞。曾其毅是二级教授、博导,李宁曾是他的学生;医院小儿外科首席专家马达教授也将他视为老师;儿科研究所副所长陆小梅教授、儿科主任刘国军亦深感有了强大依靠。
只要没有外出会诊,每个工作日的清晨8时许,曾其毅就会出现在病房,周一、周三、周五在新生儿科,周二、周四在儿童和成人ICU。医院并不要求他天天来上班,哪怕一个月不来都行,但他喜欢在病房。
上午10时许,刚在成人ICU会诊完,曾其毅回到新生儿科NICU。曾其毅说,他到过中国很多医院的ICU、NICU、PICU,这里的设施是世界一流的,这里的救治理念也是一流的。
看见曾其毅,新生儿科主治医师谢浩强、李金凤等人马上迎上去。“外73床”是一名出生不满一个月的女婴,患有败血症、肠穿孔,病情危重。曾其毅对她的治疗提出指导,7个年轻医生在一旁用心记录。
“重症感染,重拳出击;选择最合理、巧妙的举措……”曾其毅成了带教老师,现场教学。在“外73床”前,他讲了足有一个小时。随后,在“外72床”前,按他指导施救的孩子,“你们看,稳住了!”
“最大愿望是不治死一个病人”
能得到曾其毅教授的指导,这样的机会不是谁都有,对于年轻医生的成长而言大有裨益,他是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而即便已经66岁,曾其毅仍坚持学习,阅读外文资料至凌晨,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这样的刻苦他早习惯。上世纪70年代初,中学毕业的他下乡到韶关做知青种茶;70年代中期返回广州做工人;恢复高考后,他考上广州医学院;毕业后做小儿外科医生、内科医生,后来从事儿童危重症医学专业。
这一路,他从未停歇。成为硕导后,他读硕士,拿到4个硕士学位;成了博导后,他又读博士,有2个博士学位。他在中国医学界较早建立了综合性儿童危重病的救治体系,1998年创建广州市儿童重症救治中心。
在广州市儿童医院任职期间,他带领医院进入全国先进前列;倡议、策划、筹建完成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珠江新城院区。在珠江医院任职,他又把珠江医院带到国内先进医院行列,带领PICU成为国家级重点专科。
他救人无数,而他治病救人的“另类”方法,也早已成为传奇。但“另类”实际上是他丰富的学识,对内外科融会贯通后,以最精准的方式,给予最有效的治疗。他说,“我从医最大愿望是不治死一个病人”。
对患者有利,可以拼尽全力
这几年,市儿童医院对家长和孩子的关爱温暖了无数人,“不管有钱没钱,只管能否救命”的理念,犹如光照亮着前行的路。曾其毅心底也充满了对孩子的爱,很多人至今仍记得,18年前,他说过的那句话。
那一年,非典肆虐,曾其毅是广州市儿童医院院长。在抢救过程中,为了保护其他医生,他亲自上阵,“其他人离开,我来吸痰”。
把安全让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只要对患者有利,可以拼尽全力。11月11日中午,在市儿童医院专门设立的“曾其毅教授办公室”,回忆这些,曾其毅说,“这不是很平常的吗?这么多年都是这么干的。”
这两年,市儿童医院的罕见病诊疗卓有成效,他们举全院之力协作,努力使患儿得到希望、得到最好的治疗。这也是曾其毅所盼。早在9年前,他就提倡成立广东罕见病学会,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尊重。
来东莞工作“满月”了,曾其毅很开心。这是市儿童医院之福,是广大患儿之福。这一天的傍晚6点多,他步入广州与东莞往返的人潮,准备回家,小孙子正在家中期盼着爷爷。第二天,他又会出现在东莞。
文/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