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Ture Story
家庭变故、校园暴力、
与抑郁症斗争5年......
这不是电影剧情,
这是一名惠州少女的真实故事。
抑郁症这个词,即陌生又熟悉。
据研究表示,2019年我国抑郁症发病率达到2.1%,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数据显示,我国抑郁症患者已超过9500万,成为仅次于癌症,威胁国民健康的第二大疾病。
一个恐怖数据常常被忽略。
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约有3000万17岁以下青少年受到情绪压力和行为障碍的困扰。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 7.4%。也就是说,每5个孩子中,可能就有1个存在抑郁症状。
而另一个更恐怖数据是: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人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
看到这,或许有人不理解:正处于花样年华的少男少女们,怎么就抑郁了?“矫情、闲得无病呻吟”,是常见的评价。
而正值青春期的青少年,心理是最敏感最脆弱的。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常常不以为意,忽视他们的情绪,错过他们发出的求救信号,最终酿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今天,让我们听听这名患有抑郁症少女的故事。
01
“有问题的,是不是我?”
小熙(化名)的父母为了生计,长期在外务工,自小她便跟着奶奶、大伯一家一起生活。尽管家里并不是特别富裕,但得到的关爱却丝毫不输给任何一个孩子。在小熙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她的人生发生了转折,这一年,她的父母决定离婚了。
当时家里的亲戚都特别担心小熙的心理状态,但她却比想象中更冷静,不哭不闹地接受了这一事实。现在回忆起来,小熙说其实自己并不是不关心父母的感情,只因他们在自己的童年生活里很陌生,陌生得好像那是别人的故事。
“我爸妈总是骗我。”这是小熙对父母的童年印象。曾经承诺过一起去北京看奥运会的美好约定,最后却连一戳就破的泡沫都不如。也是那时候起,小熙开始变得不相信人。
而更不幸的是,校园暴力就像一团乌云,始终笼罩着小熙的校园生活。
五年级那年,小熙遭遇人生第一次校园暴力。因为一次打篮球,小熙和学姐发生了争执。也是这时候开始,麻烦开始找上了她。
学姐带着朋友到小熙班上,把她狠狠地骂了一顿。小熙怕得只好答应每周给她们买漫画书。原本以为这能够让学姐们消停一会,没想到学姐却变本加厉,甚至把她当成自己发泄情绪的工具,对她辱骂、扇巴掌。
初二的时候,另一名学姐因为不愿意还钱,将小熙的照片、家庭电话,配上侮辱性文字,发布在学校的贴吧上。家里的电话那天起就没有断过,小熙不得不把电话线剪掉了。
老师的警告并没有让学姐停止霸凌,尽管小熙在家也提起自己在学校的事,家里人却认为一个巴掌拍不响,都是她先惹事的,让她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这一次次无效的求助,让年少的小熙变得不自信。慢慢地,再遇到同样的情况,她甚至会想,其实问题是不是都出在自己身上呢?
△受访者小熙
02
“他们说,这都是我作的。”
2016年,小熙的姑姑因为抑郁症自杀,父亲因为非法经营坐牢,亲人接连出事,但小熙却表现得异常平静,她感受不到一丝丝伤心,麻木地接受这些足以让人难过到窒息的悲剧。她照常上课,继续生活。
2017年,繁忙的学习让小熙倍感压力,没有亲人在旁给她疏导,她开始频繁地感到呼吸困难,经常需要大口大口喘气,才好像呼吸到新鲜的氧气一样。尽管她到医院做了各项检查,结果显示她身体并没有任何异常,于是医生建议她去咨询一下心理医生。
“我身体不舒服,为什么要去看心理医生呢?”
但小熙还是去检查了,诊断结果是患了焦虑性抑郁症,于是她开启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长期服药之旅。
△2017年,小熙确诊为焦虑性抑郁症。
小熙刚开始服药的时候,身体发抖、头痛、呕吐,强烈的副作用让她无法投入学习,为了高三备考,她不得不断药。
断药后,让小熙的情绪变得不再受控,总是会不自主开始流泪,就连自己为什么哭她也不知道,甚至出现了轻生的念头。断药带来的戒断反应让她再次拾起药片。吃药,情绪也就回归平静了。
呕吐、停药、流泪、压抑、吃药,如此恶性循环,这就是小熙的高三。
高考失利无疑又是对小熙心理的一次重击。心情低落的她在去广州散心时,经一个病友介绍,她再次去医院检查,被确诊为偏执型精神分裂与重度抑郁、轻度焦虑。小熙又开始了痛苦的服药之旅,时至今日,她再也没有断过药。
△2018年,小熙确诊结果。
2020年底,小熙再次被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
确诊后,她不止一次向家人发出求救的信号,得到的回复却让人心寒,“你不要那么矫情,都是你想太多了。”
“其实外人不理解我没关系,但家里人对我的不理解,真的让我很沮丧很沮丧。”
大一那年,小熙在寝室烧炭试图轻生,被辅导员发现。这一次,家人终于相信小熙真的生病了。而轻生的念头依旧频繁地在小熙脑海中浮现。
“可是又有什么用呢?他们还是觉得这一切都是我作的。”
03
“他,是我活下去的信念。”
2018年10月,小熙和男朋友小华(化名)在一起了。小华的出现,让小熙原本黑白单调的世界,开始有了不一样的颜色。
在每天的朝夕相处下,敏感的小熙发现小华好像从来没有开心过一样,甚至出现了伤害人的念头。医生诊断的结果是,小华患了恶劣心境障碍。为了避免发生不好的事,小熙决定陪着小华住院,一起接受治疗。
△小熙和小华住院接受治疗。
“那天起,我治疗的路上多了一个人,我们一起驮着这个大石头,互相不放弃,紧握对方的手慢慢往前走。”
经历了一个月枯燥的住院生活后,小华的病情变得平稳,而小熙坚持服用药物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能像正常人一样继续生活着。
“吃药后,我的情绪一直很平静,没有任何波澜。所以我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快乐,偶尔感到快乐的时候,我只想默默地感受它,然后感受这种情绪从我身上慢慢流逝。”
小华无微不至的爱是小熙生命中最大的救赎。在小华面前,小熙可以肆无忌惮地表达自己不好的情绪,做真实的自己,不用担心被贴上“装、矫揉造作”的标签。他带给她快乐,他理解她的负面情绪,所以她也愿意为了他去努力面对一切。
“我觉得他的存在,是让我活下来的信念。”
其实到现在,这个病都还缠绕在他俩身上,这是一场看不到尽头的战争。小熙说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可以打败抑郁症,但他们选择包容它,学会和它友好相处。
△小熙与小华。
04
面对抑郁症患者,我们能做些什么?
看到这,或许我们会想,当我们身边的人得了抑郁症,我们能做些什么?
我们要做的是理解抑郁症,不要带着偏见去看待抑郁症患者。抑郁症不是娇气、不是矫情、不是“忍一忍”、更不是“想开一点就过去了”。
抑郁症患者在我们触及不到的陌生世界里,孤独挣扎,拼命求救,经历着我们很多人想象不到的事。
如果身边的朋友情绪失落,找你倾诉时,说明对于他而言,你是很重要的人。在他向你发出求救信号的时候,一定要紧紧抓住他的双手,因为他在找你之前,可能已经暗自劝告过自己很多遍,也曾无数次怀疑自己,但还是竭尽全力地活着。所以,请你不要辜负这一份弥足珍贵的信任。
也许,你的倾听,你的陪伴就是他最后时刻回头,继续带着希望活下去的理由。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