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取消订单 |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当前位置 : 健康160 > 健康资讯 > 科普 > 开颅等于鬼门关?“医生打开头骨后,突然叫醒我聊天”

开颅等于鬼门关?“医生打开头骨后,突然叫醒我聊天”

转载 来源 : 深圳卫健委 2021-09-19 19:40:54 7495
如果医生突然跟你说: 要给你开颅 你会是啥反应? 很多人就2个字 ▽ 以前有句话叫 开一趟颅 走一遭鬼门关 脑子里神经密布 指挥着全身的功能 医生下刀偏之毫厘 非死即残 有些人听到

如果医生突然跟你说:

 

要给你开颅

 

你会是啥反应?

 

很多人就2个字

 

 

 

以前有句话叫

 

开一趟颅

走一遭鬼门关

 

脑子里神经密布

指挥着全身的功能

 

医生下刀偏之毫厘

非死即残

 

 

有些人听到要开颅

直接就扭头回家,不治了

 

在二十年前

即使是医生也害怕给脑袋开刀

 

神经外科

曾经是医学生最不愿意选择的专业之一

 

 

但就是在这么一个“死亡禁区”

 

最近却有医生“胆大包天”

对病人开起了“国际玩笑”

 

 

我叫车德化,30岁,在深圳观澜一家公司做跨境电商。

 

今年6月,老天和我开了一个玩笑:

 

那天晚上,我开车出去吃饭,忽然,握着方向盘的手、踩着油门的脚,开始不停颤抖。

 

 

我吓得半死,赶紧在路边停车,打起双闪。

 

路边很快围过来一群人,有人打了120,把我送到医院。

 

医生检查后说,这是突发的癫痫。

 

因为我的脑子里长了个瘤子:

 

胶质瘤。

 

这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

 

必须切掉。

 

图片来源:腾讯医典

 

我活了30年,极少生病,从来没住过院,没想到第一次住院就要开颅。

 

接着,医生又跟我开了一次“玩笑”。

 

他们说我的肿瘤范围比较广,跨越了至少三个脑叶。

 

如果直接切,很容易切坏神经,到时手脚动不了,嘴巴动不了,人就废了……

 

唯一的办法是:

 

术中唤醒。

 

我觉得很好奇,这是啥意思?不会痛吗?

 

 

进入手术室后,麻醉医生给我打了一针,我很快就“不省人事”了。

 

过了一阵,听到有人在喊:

 

“车德化……车德化……”

 

这时我的头盖骨其实已经被打开了。

 

 

他们一边用电极探测我的“脑花”,一边“使唤”我:

 

“来,鼓鼓掌!”

 

 

过了一会,又转过来一个屏幕,问我上面是什么图形。

 

我模模糊糊地回答:

 

“这是一个蘑菇……

 

这是一个瓶子……

 

1,2,3……”

 

他们在探测我大脑的功能区,区分哪些能切哪些不能切。

 

答完题,我很快又“昏睡”过去了。

 

再次醒来时,手术已经结束,医生说肿瘤切得很干净,没有伤到其他功能。

 

后来,我在视频里看到了整个手术过程。

 

 

有人在弹幕里说:

 

古有关公刮骨疗伤,今有车德开颅聊天!

 

讲真,我很庆幸没有活在关公的年代。

 

他当年是全靠自己神一般的意志,才强撑了下来。

 

而我,整个过程没有任何痛苦,就睡了一觉、聊了会天而已。

 

 

车德化的“开颅聊天”手术,发生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深圳卫健委和深圳卫视联合推出的纪录片《我的白大褂2·王牌科室》,在这个科室装了数十个摄像头,连续拍摄3个星期,记录了一系列“神奇手术”。

 

在深圳,“二院神经外科”是绝对的王牌科室,最近正在代表深圳申报“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

 

 

它出身名门,1986年由北京天坛医院的王忠诚院士来深一手创立,而天坛医院号称全国神外的“扛把子”。

 

深圳市民当中流传一句话:

 

看脑病,到二院。

 

对于这句话,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黄国栋有足够的底气。

 

“全市的脑肿瘤手术,有70%都是在二院做的。”

 

 

而“术中唤醒”这样的骚操作,他们早就是个“老手”了。

 

最广为人知的是2016年1月的术中开颅弹吉他。

 

一名57岁的吉他演奏家在开颅后被唤醒,当场弹起了吉他,配合主刀医生蔡晓东治疗困扰他20多年的“音乐家手”——右手肌张力障碍。根据公开报道,这个手术在当时是全国第一例、全球第七例。

 

 

话说回来,开颅之后被唤醒,患者为啥不会痛?

 

这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的人物——麻醉医生。

 

车德化手术中的“主麻”——神经麻醉组长陈志聪说,患者在术中要经历——

 

麻醉“三步曲”。

 

一开始,又麻又醉。

 

通过静脉给药,让患者进入全麻状态,失去意识,就像醉了一样。

 

同时,给头皮使用另一种麻醉方式——神经阻滞,使感觉神经变得麻木,随后神经外科医生依次切开患者的头皮、颅骨、硬膜,暴露脑组织。

 

 

中间,麻而不醉。

 

减轻静脉的药量,让患者舒舒服服地醒过来,不再“沉醉”。

 

同时,继续保持头皮的神经阻滞,使患者醒了也不会觉得“脑壳痛”。

 

在这个阶段,神经外科医生、电生理医生、麻醉医生、手术室护士默契配合,用电极刺激大脑皮层,让患者配合医生开口说话、做动作,划定可切除的“安全范围”和绝不能碰的“禁区”。

 

这里还有一个冷知识:头颅的痛觉神经主要分布在头皮、硬膜,脑组织里面其实很少痛觉神经,也就是说,“脑花”是基本不会“喊痛”的。

 

 

第三步,又麻又醉。

 

探测完成后,加大静脉给药量,让患者重新“醉”过去。神经外科医生根据刚才画好的区域,精准切除大脑的病灶。

 

“麻醉麻醉,麻就是让你感觉不到痛,醉就是让你睡过去,以免受到惊吓、刺激影响治疗。”

 

“术中唤醒”麻醉听起来很简单,但整个过程中麻醉医生必须像精算师一样运转,精确地控制每一个变量,既让病人清醒、不痛,又要保持各项生命体征稳定。

 

“如果控制不好,术中可能出现癫痫大发作、脑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陈志聪说。

 

 

黄国栋说,神外手术是所有手术中最尖端的,90年代他刚入行那会,开颅真的像进鬼门关,“病人畏惧、麻醉紧张”。

 

那个时候,大脑的检查设备还很简陋,CT刚出现,定位也不准,显微镜等高端的手术设备还不多。

 

当时,开颅手术的死亡率高达30%,术后出现偏瘫等并发症的几率有40%。

 

 

可是最近一二十年,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检查方面,磁共振已经发展到7.0,还有高级CT、血管造影、神经导航……

 

手术的设备,有显微镜、神经内镜,甚至是手术机器人……

 

这让神经外科医生如鱼得水,手术死亡率已经降到了1%以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到5%以下。

 

在《我的白大褂2·王牌科室》中,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一共有5个病人接受了开颅手术。

 

与大家想象的不一样,他们听说要开颅,都表现得很淡定。

 

 

第8集,27岁的设计师姚振强,连续加班几个月后感到头晕,去医院查出听神经瘤。

 

这是神经外科难度最高的手术之一,因为大脑里一共有12对神经,其中10对都在手术范围内。

 

但小哥哥并不害怕,自己背个书包就来住院了:

 

“医生跟我说是全麻的,没感觉,这种手术他们做的比较多,不需要担心。”

 

 

第9集,72岁的老范,身患肺癌、膀胱癌,最近又发现肿瘤转移到了大脑。

 

换别人,可能就该吃吃该喝喝,放弃治疗了。

 

但到了黄国栋这里,老范却成了病房的“开心果”。进了手术室还在跟医生护士絮絮叨叨“当年公安大学还想要我写的书《银行保卫系统工程》”,直到麻醉医生一针把他“放倒”。

 

 

严格来说,《我的白大褂2·王牌科室》对神经外科还是有很多“误解”。

 

里面播出的5个手术,全是开颅。

 

节目组给科室设计海报的时候,最开始用的口号是“脑洞大开”。

 

但黄国栋没同意。

 

因为,如今在神经外科,很多手术已经不需要“脑洞大开”。

 

相反,微创手术正逐渐成为主流,在靠近病灶的头骨打个小孔就行,并不需要传统的开颅。

 

 

“在二院,大约有50%的脑瘤都可以用微创技术,特别是经鼻腔的神经内镜手术,直接把器械从鼻孔伸进大脑,连头骨上的孔都不需要打。”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黄国栋

 

在节目中,27岁的设计师姚振强还摆了个“乌龙”:入院手术前,自己先去剃了个光头。

 

但黄国栋说:

 

我们现在做开颅手术,根本不需要剃头了。

 

所有的手术切口,也会尽量选在发际线内。

 

为的就是病人出院后,不会被别人当“怪物”看。

 

 

 

《我的白大褂2·王牌科室》纪录片

一共10集

已在B站更新完毕

 

在B站搜索“深圳卫健委”可刷全集

 

 

 

8月20日起

每周五 21:30

 

在深圳卫视重播

B站、爱奇艺、壹深圳

同步播出

 

或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一键打开

 
 

 

 

 

-End-

「有用就扩散

 

 

 

 

信息来源: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深圳市卫健委、深圳卫视

 

 

 


App下载-安卓
App下载-iOS
160独家 more
健康160携“云医院”亮相高交会,赋能医...
微课堂 more
如何真正有效地预防龋齿?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ICP备2022097554号)-经营性-2014-0010
深圳市维康致远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2005-2017 91160.com

粤公网安备4403050200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