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息,2021年6月23日15时55分,著名医学家、外科肿瘤学家、乳腺中心创始人张嘉庆教授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公开资料显示,张嘉庆于1949年毕业后来到中和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工作,曾任医院大外科主任、乳腺中心主任、外科肿瘤研究室主任等,共发表论文100余篇,是外科学和病理学的“双料专家”,北大人民医院外科著名的“三把刀”之一。
1925年6月29日,张嘉庆出生在东北吉林省,小学毕业后举家迁入北京,18岁时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
1948年张嘉庆在北医见习时,被我国病理学鼻祖胡正祥教授看中,在协和医院病理科用心培养。1955年,张嘉庆又前往广东中山医科大学病理系研修,师从梁伯强教授,系统深入研究了半年的肿瘤病理学。
早在1954年,张嘉庆就建议北大人民医院成立肿瘤科,他认为,中国以后一定会面临人口老龄化加速的情况,肿瘤患病人数会越来越多。然而由于理念过于超前,并未立刻得到医院的支持。
为了表明决心,张嘉庆提交了辞职信,而医院为了挽留他,划拨了7张床,专门用来收治肿瘤患者,成立了肿瘤科。
1961年,张嘉庆率先开始研究人癌细胞体外培养,他把老医院筒子楼的厕所改建成为外科实验室,里面除了实验仪器,就是一张床,床旁边就是用于实验的老鼠。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张嘉庆一步步建立了我国食管鳞癌、乳腺癌和胃癌细胞系,将中国癌症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而他也接连取得多项学术成果:
1978年,“食管鳞状上皮癌株的建立”获国家科技大会一等奖;1979年,“骨巨细胞瘤体外培养时定格摄影研究”获北京科技一等奖,“体外培养癌细胞生长与分裂的显级定格摄影研究”获北京市科技奖及卫生部教育奖;1984年,“BcaP-37人乳癌细胞株的建立”获卫生部科技二等奖,1985年,“骨巨细胞癌细胞因子研究”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张嘉庆拍摄记录癌细胞运动与分裂的“显微影片”,用倒置显微镜定格摄影技术记录癌细胞分裂和运动的过程,加上后期剪辑和配乐,用于全国生物学和医学教学,1979年获得北京市科技奖及卫生部教育奖,并被世界卫生组织选中,用于当年10月在悉尼举办的视听教育会议。
1981-1982年,张嘉庆赴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肿瘤外科和肿瘤研究室进修,回国后担任北大人民医院大外科主任,他提出了“振兴外科”的口号,希望能够推进自六七十年代就处于停滞状态的医学技术发展。
开创我国乳腺专科综合治疗模式
1992年,张嘉庆创建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乳腺中心,把原来“一把刀切除”的乳腺癌治疗方式,逐渐转变为集科研、临床、影像诊断及药物治疗为一体的综合治疗模式,这也是我国第一个乳腺专科。
在他的影响下,北京其他几家医院陆续组建了乳腺疾病专科中心和专科病房,在接受“医生医事”的采访时,张嘉庆表示:
现在医学,尤其是乳腺癌治疗都是在做减法,越减越对病人有好处。也许手术的重要性再不会有以前那样高,但作为外科医生我一点都不遗憾,我们可以选择最好的时机动手术,让我们开展前哨技术,快速诊断,让手术达到最高的精准水平。
晚年的张嘉庆也没有离开临床一线,依旧活跃在院内院外,潜心医疗,先后担任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乳腺癌预防治疗中心特别顾问、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专家编辑委员会常务编委、中华医学会第十五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
80岁时,张嘉庆曾因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被“推”入手术室,手术成功后,他又继续战斗在治疗癌症的临床一线。
在其92岁寿辰时,北大人民医院曾发文称:“张老在平时也是一名志愿者,在医院的门诊总能看到他的身影,耄耋之年的张嘉庆教授仍然默默奉献为医院服务。”
而直到2020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官网上,仍可以看到张嘉庆的出诊信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讣告中称,张嘉庆教授是一位为中国肿瘤外科事业辛勤奉献七十余载的医学大家,他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医学事业、青年医师的培养和肿瘤患者的诊疗,一生为医学事业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