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资讯网_健康160旗下医疗信息门户网站_中国人的在线健康服务平台移动版

健康160 > 健康资讯 > 科普 >

郑大一附院被曝因职称晋升引发医护集体抗议!

 

 
不公平,自然就会有不满,而不满一旦产生,“破坏力”便已成形。

来源 | 医脉通

作者 | 亦一

 

没想到,多年前隐隐担忧的事,如今还是发生了。

 

 

郑大一附院被曝因职称晋升不公平,引发集体抗议!

 

近日,有网友曝料,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务人员因职称晋升问题产生不满,聚集在河南省卫健委门口集体抗议!
 

 

据悉,此次抗议事件的导火索是“抗疫晋升优待政策的执行问题”,原本一线抗疫人员晋升职称可以走绿色通道,但今年却是按差额比例分配名额,致使许多人都无法晋升。

 

抗疫时期,医务人员的贡献全民有目共睹,为了回馈他们的付出,许多地区本着“优先申报、优先评审、优先聘任”的原则,将一线医护人员的抗疫表现列入职称评定指标,与岗位晋升息息相关。

 

如今郑大一附院,作为一个有“宇宙最大”之称的医院,它的一举一动,自然倍受业内的关注。

 

对此,该院作出了积极回应,表示将认真听取医护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对现有的职称晋升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和改革,力求建立一个更加公正、科学的评审机制,确保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能得到公平对待和应有的发展机会。此外,医院还表示,希望通过此次改革,能够推动整个医疗行业职称制度的完善,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其实,关于“抗疫优待政策”所引发的争议,不止这一个。

 

2023年5月,有网友在“浙江省民呼我为统一平台”留言称,自己是2020年大年初一浙江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员出征武汉,当年省委出台关心关爱援鄂一线医务人员政策,后续杭州市发布一线援鄂子女中考享受10分加分的政策,但是今年4月份发布的政策不再有此条内容,这是为何?

 

对此,杭州市教育局回复称,所有满足要求的援鄂医疗队员子女会在对应学段享受到相应优待举措,且均有时限要求等内容,按此要求2023年不再加分。

 

包括同一年的武汉,也因为时限要求取消了这一优待举措。但是翻看当时发布的文件,确实没有明确看到“三年”时限,因此许多医护纷纷表示有时间限制为何我们不知情,难免质疑其公平性。

 

其实,这些事之所以被“捅”出来,究其根源还是在于公不公平这件事上。

 

不公平,自然就会有不满。而不满一旦产生,“破坏力”便已成形。

 

 

为何一线抗疫人员,今年晋升走不了绿色通道?

 

先前说得好好的,现在怎么就给不了呢?

 

我们先看文件——

 

在2024年10月17日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布的《关于2024年度全省卫生系列高级职称申报评审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中,对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职称晋升倾斜政策是这样写的:

 

 
有两个信息很重要——
 
1. 倾斜政策未规定截止期限,但只可享受一次。享受过职称晋升倾斜政策但评审未通过的一线医务人员,再次申报评审时,需按照正常程序进行。
 
2. 疫情防控一线在编人员应在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和相应空缺岗位内进行申报。
 
特别是2条,应该是此次集体抗议“按差额比例分配名额”的关键。
 
我们再从郑大一附院医院规模和人员数量上,梳理一下可能存在的客观原因。
 
2023年,该院门急诊总量高达938万余人次。随着2024年7月西院区的挂牌,郑大一附院正式进入一院五区的时代,不难想象今年医院门急诊总量会再创新高。
 
而这种超大体量的医院,对职工的需求亦是巨大的。
 
据该院官网介绍,目前医院在职职工15087人,卫生技术人员13470人,正高级职称871人,副高级职称229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职工2388人,硕士3461人。
 
可想而知,1.5万多名职工的晋升需求也是骇人的。然而,在医院职称限额,晋升需求却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医院也被逼无奈,不得不收紧口子。
 
对此,一位医生分析道:“比如医院有100个晋升名额,但是有500个人都属于一线抗疫人员,都可以走绿色通道,而医院又给不了那么多名额,这个时候,其实都去抗疫了,就等于没有抗疫。”
 
总而言之,在这种超级大医院,乃至是其它大三甲,晋升名额供不应求难以被忽视。
 
其实,关于“抗疫优待政策”而引发的不满,在疫情时期,在该政策推行之时(2020年2月就有相应职称评审倾斜政策发布),就有许多业内人士表示担忧——忧虑其公平性、一致性。
 
比如在“一线医务人员”的定义上,如何才能被判定为“一线”?
 
比如在后续的政策推行中,如何才能保证在时间跨度下,前后执行具有一致性?
 
否则,在时间轴线不断拉长,晋升需求越来越多,而医院职称限额的情况下,迟早都会出问题。
 
而如今,果真就出了问题。
 
对此,医改专家徐毓才在接受医脉通采访时直言:“临时性优待政策本身就弊病多。不管是在‘一线’界定上,还是有效期限上,难以保证公平性,也容易滋生‘腐败’。”
 
因此,徐毓才建议,今后遇到“大事”,还是要谨慎出台类似政策,尽可能改为一次性激励的好。
 
 
职称,“硬控”了中国医生的一生
 
在中国,抗议是一件不被认同的事,所以它往往是最后的挣扎。
 
那么,为何在这件事上他们选择了抗议。
 
那是因为,职称能否晋升是人生大事。对于一位医生而言,职称不仅关乎薪酬,更与名望、地位、机会等紧密相关。有的医生,终其一生都在与其作斗争。
 
而从深层次思考,这次集体抗议何尝不是对备受诟病的职称晋升制度的另一种控诉。
 
譬如徐毓才所言,当下本着“问题导向”原则,以破除“四唯”和解决人员职称晋升难问题为目的的卫生职称改革已经呈现出“五彩斑斓”的局面。而这一局面看起来生动活泼,你好我好大家好,然而其结果很可能是卫生职称的含金量将越来越小,最终变成一张废纸,走向作废。
 
好比大医院自主评审,各医院把握尺度不同,水准就会不同。因此,下放了评审权的高职又有多少水分在?最可怕的是基层到一定年限直接取得副高职,这种副高又是什么水平?
 
此外,关于职称晋升的种种要求,业内不止一次怨声载道。
 
比如晋升副高要下基层,但很多医生普遍认为,下基层服务或许最终会流于形势,并不会发挥出太大作用。
 
比如申报高级职称需要提交病案首页数据,这对于小城市小医院的医生而言,要达到相应数量与质量的病案首页简直难如登天。
 
还有科研论文的要求所衍生出来的造假,缺乏侧重点与量化指标的临床病案、社会评价等维度,评审过程弹性太大,也给予了腐败滋生的机会……
 
因此临床上,业务能力过硬,但硬不过职称评定制度的“万年老主治”大有人在。对此,有医生对医脉通感概到:“我们这一代医生,很多人的终点就是主治了。”
 
针对此番困境,就有医生谏言:请废除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
 
图源:网页截图
 
其实,这种呼声近些年来在医疗圈一直没有停止过,但一个“庞然大物”的消亡注定是艰难的、波折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最后:职称评审制度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希望无论怎么改革,一定要明确以临床为导向的医生晋升标准,引导他们真正扎根临床、务实临床才是正确方向。

 

 

责编|亦一 米子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hesj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