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资讯网_健康160旗下医疗信息门户网站_中国人的在线健康服务平台移动版

健康160 > 健康资讯 > 科普 >

寒门能不能学医?什么样的人“配”学医?学医之后只能当医生吗?看完这三千字就明白了



导读

又是一年揭榜时,医脉通祝愿所有考生得偿所愿!


来源:医脉通
作者:亦一
本文为医脉通编辑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这些天,各地高考陆续出分,志愿填报随之拉开序幕。


只不过,这一次,不是考生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兴师动众。


“学什么专业?”“报什么学校?”“向谁打听比较靠谱”等等问题成为了大家萦绕于心的头等大事。


这段时间,相信很多医护人员都收到了亲朋好友关于“孩子要不要学医”的咨询。其实不光是大家身边的人对“学医”有种天然好感,全国范围内的考生与家长都对医学这个行业带有滤镜——


据观察,近段时间,中国教育在线掌上高考统计显示,临床医学专业今年仍是人气榜首,在热搜学科中断层第一。在微博平台,“学医”相关话题更是屡次登上热搜,这些热捧的背后都显示着,医学专业在考生与家长心中,有着极致的吸引力。



可再高涨的情绪,也终归要在现实面前回归冷静,因为这个18岁的决定,影响的可能是你一辈子的人生。


那么,到底能不能报考医学呢?


从理论层面来讲,“能不能”是个选择题,只要你想,那就是“能”。


但是为何会有“能不能”这个疑问呢?那是回归冷静之后,基于现实层面的理性思考。


这个思考如果要深入,那最少得从两个方面分析——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内部条件——

自我剖析之后,再问自己行不行?


什么样的人适合学医?


古人云: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不可作医以误世。近乎苛求的背后,可见大众对于医者专业和道德的高要求。


如今虽不主张用苛刻标准来“绑架”、“神化”医生职业,但前人总结出来的“才”“德”两条评价维度却充满智慧,结合如今的医学环境,那就是——


1.“修炼”医术的过程中,你能否耐住寂寞守住清贫?


学医这条路,成长周期漫长,且回报缓慢,因此前期注定是难熬的,是不体面的。


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5年本科+3年硕士+3年博士(事实上很少有同学能顺利三年博士毕业)=至少11年的培养周期。与其他专业相比,别人的30岁可能已小有成就反哺父母时,医学生可能才刚刚迈出医学院的大门,伸手找父母要生活费。


当然,这里可能有人会说,我不读硕士博士不就行了吗?


行自然是行,可是在就业环境越来越“卷”的现状下,本科学历可能连县医院的门都敲不开。


另外,战线漫长只是其一,学业繁重也是学医的显著特征。


医学生在本科阶段需要学习74门课程,经历硕士、博士、规培之后才能考主治医师,成为正式执业的医师。正式执业后,也需要临床、科研、教学同步进行,这样才能晋升职称,获得更多的机会。


而且在经过一系列磨练之后,所获得的物质回报也没有想象中丰厚。


据2023年国家统计局统计发布数据,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2022年平均工资为71060元;2022年一项医院人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显示,医生平均临床收入为9.4万元,70%的医生表示税前临床收入在10万元以下。虽然目前中国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的收入与其所在区域内的平均收入水平相比并不算低,但从医疗行业特点来看,这样的薪酬待遇并不理想。


Medscape今年4月出炉的一份美国医生收入报告显示,36.3万美元(约合263万元人民币)是所有医生的年平均收入,而且他们还有额外的奖金外加兼职赚取收入。


因此,在这样一个培养周期长、工作时间长、职业风险高、且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面前,它并没有一个非常可观且体面的收入作为回报,你是否可以接受?


当然,医生这个职业有大众所追求的稳定性,也能最大程度体现个人的社会价值,那种从死神手里夺回患者生命的成就感,是其它任何职业都无法给予的。


2.医者仁心,你能否一直保持初心?


能够学医并坚持一直从医的,小编觉得,或多或少都是有一些“情怀”在支撑。这个“情怀”就是心中的一团火,如若不是它在提供最原始的动力,或许在一个值班的深夜,在一句患者的怒骂,在一次孩子的失望中,内心就打起了退堂鼓。


罗曼·罗兰曾说:“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学医人的初衷多少会带点英雄主义,也最终有很多人活出了这种英雄主义,在看惯了人性丑恶、世间百态之后,有些人还能一如既往地保持对这份工作的热爱,还能不忘初心。


自去年起,医疗行业的反腐如火如荼,这是对不法者的惩罚,更是给业内人警示,不要丢了最初那个满腔热忱的自己。


3.你的肉体能否支撑起你的梦想?


这是一个全新思考的角度。现在很多年轻人早已在不规律、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中熬秃了头、熬瞎了眼、熬坏了身体,因此,这也是一个必须要思考的因素。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可谓是寸步难行。特别是对于医生这个繁忙的工作而言,其实就是用医务工作者的健康换取患者的健康,如果你没有一个好的体魄,那如何能熬得住夜,挨得了饿,能连续值班几十个小时状态在线?


世上所有的工作,到最后拼的都是体力,能支撑医生拼到最后的,一定是一个健康的体魄。


因此,如果身体状态不太好的话,那真的不建议学医。



外部条件——

捋清外部助力,再问自己配不配?


请注意,这样的“配”绝非贬义,而是门当户对里“匹配”的意思。


在这里,也就是说,你想去学医,你的外部条件匹配吗?


1.经济支持?


上文说到,学医周期漫长,可能到了30岁,你还得伸手问家里要钱。这个时候,你背后的父母能给你托底吗?


在此,延伸到最近很热门的一个话题,那就是“寒门能不能学医?”


在知名考研导师张雪峰的直播间,挤满了焦虑的考生和家长。


对于报考医学的考生和家长,特别是一些来自农村地区的,张老师都会语重心长地说到:“医学这个专业成才时间会特别地长,如果说你给孩子报的临床医学专业的话,你得最起码做好十年支持他的准备……”


他在直播间也提醒家长,如果家庭没有长期投入的心理准备,不要报医学,如果家里条件一般的话,真的不建议,它跟学费没关系……


医疗大V阿宝更是直言:如果你家境过于贫寒,如果在这漫长的成长期间你的家庭无法给你提供长期而稳定的经济支持,你最好慎重选择临床医学专业。如果你急于反哺自己的父母,如果你急于改善自己家庭的经济条件,你最好不要选择一个成长和回报周期如此漫长的行业。如果一定要选,那你务必做好足够的思想准备。


2.精神支持?


另外,家庭在给予经济支持之外,还能不能给予精神支持,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情绪价值,对于一位医学生而言也及其重要。


今年以来,规培生、实习生自杀的新闻不少,在一个个悲剧之下,我们清晰可见他们在求学、实习阶段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那么,作为家长,能不能真正意义上共鸣他们的苦楚?在他们顶不住压力时,能不能悉心开解?在他们想要轻生时,能不能不再一味强调坚持,而是给出后路?


当下,大环境是很难改变了,那么父母作为孩子的一方天地,真的需要好好审视和思考下这些问题,从而更好的庇护他们。



学医之后只能做医生吗?


这是一个大家都很关注的问题,也一度登上了热搜。


医学其实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专业,它有许多发展路径。@北京眼科医生陶勇 表示:学医的出路很多,除了做医生,还可以去药企的医学部/销售代表、临床药物实验CRO、防疫站、医学出版编辑、基础研究,如果有表达天赋和绘画天赋,还可以考虑自己做自媒体或者是医学绘图。@成都下水道 也表示,那么丰富的医学知识,改行医疗管理、医疗咨询、健康信息技术、医疗教育、医疗写作、公共卫生、涉及法律和医学伦理领域,岂不是手到擒来?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学医想要改行并不容易。学医周期长,这也就意味着转行沉没成本高,许多人会不舍得,不甘心。另外,当医生是典型的“书越读越窄”,当你在医学领域钻研越深的话,花在其它技能上的时间和精力就相对减少,如若不是在其它领域有过人才能的话,转行会较为吃力。


不过,工作的本质就是做社会这个大机器的螺丝钉,所以无需存在过大的压力。当然,如果你志向高远、努力上进,可以努力成为某个行业顶尖的专家学者,你也可以按部就班,在医院、在医学之外的领域,做一个我们绝大多数一样的普通人。



坚定学医之后,需要哪些准备?


医学生本科是内外妇儿都学,只有研究生的时候才选亚专业,所以志愿填报的时候,认真选好学校就行。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正如张雪峰所言,医学具有极强的地域性——“你在哪个地方上学,大概率就在那个学校所在的省范围就业。”“学医涉及到未来的实习,还有考研……考本地的学校他就业就会有资源优势。”因此,学校所在的地域,也是一个需要仔细斟酌的因素。


此外,最最重要的是——


对于个人,坚定学医,就要坚持,因为学医这条路,注定是充满艰难险阻的,但只要熬过漫漫长路,就能迎来灿灿前程。


对于背后的家庭,除了提供经济支持以后,父母一定要记得时刻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要做其坚强的后盾,要告诉孩子:没关系,不合适就再来;不要紧,好好活着最重要。


最后:又是一年揭榜时,医脉通祝愿所有考生得偿所愿!


责编|亦一 米子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精彩回顾

➤ 术中未发现肿瘤,却强摘患者5个健康器官?医院赔偿70万后家属仍不满,最终医生被判2年|医院生存录

➤ “请不要断了我们的求生之路!”一家医院血液科开业引来批评

➤ 创纪录!这篇被引用4500次的Nature论文撤稿,曾被认为是终极干细胞发现

➤ “女子被困精神病院超10年”,现已出院并找到工作 | 医脉3分钟

戳这里,更有料!

(责任编辑:160资讯网)